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邵荣世教授为全国第三、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人,早年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师从孟河医派学术传人南京中医学院张泽生教授,承袭了张泽生先生的中医学术思想精髓,擅长于脾胃系疾病及内科杂病的诊疗。邵荣世教授用药秉承其师孟河医派的轻灵,临证尤重顾护胃气。本课题通过跟随邵荣世教授门诊,查房,搜集临床一线资料,以邵荣世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符合2006年专家共识诊断标准)”的典型医案为线索,分析其诊疗“慢性胃炎”临床思路和用药规律,从而归纳出邵荣世教授对脾胃病乃至内科疾病的思辨特点和临床施治规律,为继承和发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方法:
本课题共收集了102例共269诊次的门诊病案,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病案原始数据,按既定模式输入计算机,运用VisualFoxPro软件和双向关联分析平台,对医案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以及胃镜下诊断等客观指标进行分析,结合邵荣世教授平时的讲解,悉心体会其诊疗辨证思路和处方用药特点。并检索相关文献,深入挖掘老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结果:
通过对102例共269诊次纳入病案的分析,归纳慢性胃炎的病理因素不外气滞、寒湿、湿热、胃火、瘀血、气虚、阴虚、阳虚等;病机主要包含肝(胆)胃不和、胃热上千、湿热阻中、寒湿内阻、瘀血阻络、胃阴不足,脾胃气虚、脾胃虚寒等八种;在各症状、病机、方药之间,皆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对应关系,尤以证-方-药的内在联系最为紧密,如脾胃气虚证与六君子汤——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方药的配伍;胃热上千与温胆汤——炒竹茹、陈皮、半夏、炒枳壳,加淡子芩、雅连之间的组合;再如肝(胆)胃不和证与代赭石、炒柴胡、郁金、苏梗、厚朴等药物之间的协作等等。统计研究显示邵荣世教授诊疗“慢性胃炎”常用药物达155种,而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0位药物中多为理气健脾、和胃降逆、清热、化湿、和络之品,如代赭石、苏梗(苏叶)、厚朴、炮姜、砂仁、白蔻仁、莪术、雅连、半夏、陈皮、白术、焦山楂等。从中可以总结出邵荣世教授临证治疗慢性胃炎,注重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用药轻灵,寓通于补的遣方施药指导思想,体现了孟河医派的用药风格。具体体现在药物关联研究分析时,对于脾胃疾病气滞湿阻证多见苏梗、厚朴、半夏、陈皮、砂蔻仁等药物的配伍;而胃热上干证,常见炒竹茹、淡子芩、蒲公英、半夏、建曲等药物的配伍:胆胃不和证,常用代赭石、炒柴胡、半夏、陈皮、黄连、厚朴等药物配伍:湿热蕴中证,苏叶、雅连、白蔻、半夏、陈皮、蒲公英等药物的配伍则最是基本。分析结果客观地体现了邵荣世教授重视辨证论治、强调胃气通降功能,用药轻灵不碍胃的诊治特点。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于临床资料数据化分析,反应了邵荣世教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着眼于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病理因素气滞、湿热、寒湿、瘀血以及正气不足的关系。邵荣世教授在对慢性胃炎的胃镜诊断、症状、病机、方药四者关系的认识上,强调“审病求证”、“审证察机”、“审机施治”,这对中医学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组方用药时,既严守古方之意,又灵活圆通,随证增减。常用方剂如《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麻子仁丸,《金匮要略》中半夏厚朴汤、枳术汤、橘皮竹茹汤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四君子汤、二陈汤,《小儿药证直诀》的异功散,《丹溪心法》的六君子汤、左金丸,《古今名医方论》的香砂六君子汤,《证治准绳》的柴胡疏肝散,《三因极—辨证方论》的温胆汤,《景岳全书》的玉女煎,《温病条辨》中的沙参麦冬汤,《医学心悟》的启膈散等;邵教授认为,人作为有机整体,某一部分的疾病与其它各脏腑之间应有着广泛的联系,慢性胃炎的发病非胃府独病。往往是他脏与胃府兼病、并病,临床常见有肝胃不调、胆胃同病、心胃不和、脾虚不运等脏腑同病的情况。其中肝、胆、心、脾、肠这五个脏腑与胃府之间关系最为密切,治疗时应注意调和脏腑之间的功能。如肝胃不和者,常用炒柴胡、郁金(片姜黄)等,伴有脂肪肝者加炒草决明、生荷叶、焦山楂化浊和络,伴慢性肝病者酌加石见穿、蛇舌草、绵茵陈清热解毒,伴肝硬化者加参三七,莪术,煅花蕊石柔肝和络;伴有胆囊炎、胆石症者加大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利胆和胃;大便秘结,腑气不通者加桃仁、杏仁、炒草决明、制军、火麻仁等润肠通府;伴夜寐不安,失眠者为心胃不和,加熟枣仁、合欢皮、夜交藤、郁金、干菖蒲等化痰宁心和胃等等。充分揭示了邵荣世教授诊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思辨处方用药规律。
此外,运用计算机软件统计和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是师承研究工作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分析结果与邵荣世教授临床处方风格非常相似,这一结果肯定了计算机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经验分析中的可实践性和有效性。为师承工作中海量信息的处理,原汁原味地保存、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更好地发展中医药辨证用药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