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整理是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重要举措。我国自开展农地整理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1997~2009年,全国整理农用地1333.33万hm2,补充耕地约305.53万hm2,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仍存在投资渠道单一、资金缺乏,工程质量较差、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在农地整理项目实践中引入公私合作(PPP)模式,是解决当前我国农地整理项目所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但PPP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涉及的参与方众多,各主体追求的目标不同,各方利益协调的难度大。因此,需要对PPP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进行组织设计,以促进项目的有效实施。本文通过分析PPP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的组织环境,根据计算机组织理论和业务流程理论,对PPP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的组织设计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PPP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将投资企业引入项目中,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投资主体与受益主体分离、投资效益低下的状况,实现了从政府选择项目区到农民群众自愿主动申请开展农地整理的转变,激发了群众实施农地整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体制上改变了农地整理工作的被动局面。(2)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看,PPP模式在农地整理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但PPP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的内部组织环境较为复杂,参与主体众多,而各参与主体存在于不同的组织体系中,每个组织有各自不同的目标、管理方式和组织文化,这些差异给组织之间的沟通带来很大障碍,容易在组织界面上产生问题。(3)PPP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的组织界面障碍,主要是由于信息粘滞、信息延迟和信息失真使得界面处各组织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分工不明确而造成的。因此,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组织界面进行管理:一是项目界面识别,划清界面界限,明确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二是分析项目各阶段涉及的参与组织,探究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促进界面各方的信息沟通。(4)WBS矩阵有利于形成清晰的组织结构,确定具体工作的分配和落实岗位责任;依赖结构矩阵(DSM)通过反映项目过程中各要素间的信息交互作用,有利于对项目进行可视化分析,提高项目的透明度。通过WBS矩阵与DSM的集成,既能反映农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工作步骤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能反映农地整理项目各分项工程的内部关联,便于及早发现农地整理项目中的相互交互信息,有助于项目的界面管理。(5)PPP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所面临的环境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需要新的方法和思路构建组织结构来适应项目复杂的任务使命。混合遗传算法所设计的结构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能够与环境相适应、与行动过程相匹配。(6)项目组织结构研究就是通过对各参与主体在项目中所处地位的考察,分析各主体在项目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保证项目所需资源能够及时获得。通过对PPP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任务—资源和主体—资源的分析,探究各主体在项目任务上的协作关系,从而构建立足于整个参与方的项目组织结构。(7)通过项目流程设计,能够避免项目的混乱无序和各部门间的推诿扯皮,确保项目的各项工作按既定程序进行。对PPP模式下农地整理的项目立项、规划设计、组织施工和运营管护等四个阶段的流程进行分析,明确项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各参与主体在各任务中的职责,并通过绘制项目管理流程图,使组织流程易于解读和理解,便于项目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