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艺术思维形式之一,历史想象可以理解为诗人对历史的诗意想象。唐代诗人成功运用历史想象的方式与技巧,将历史因素转化为诗意要素,形成了唐代历史诗歌的繁荣。学界对唐代历史诗歌的时代性梳理已有成果,但探讨唐代诗人历史意识与总结历史诗歌创作模式的还有不足,且专门对唐代诗人立意取象的历史意象创造的讨论还有空白点。因此,我们力图从接受想象与创作想象两个层面,勾勒出唐代历史诗歌的思想与艺术特征。
本文一、二章探讨唐诗历史想象的第一个层面:唐代诗人作为历史知识的接受主体,阅读史录时想象历史情境,理解历史意义,形成他们理解并解释的历史意识;三、四章探讨第二个层面:唐代诗人作为诗歌创作主体,他们把接受并理解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融注于心,将历史材料酝酿加工,创造出诗歌的历史意象。
第一章考察唐代诗人获得历史知识的主观意图和途径,以及唐诗中历史因素的来源和诗人对这些历史的接受想象。唐代统治者、史家诗人和非史家诗人普遍具有史鉴意识,这是唐代历史诗歌繁荣的重要原因。正史、杂史、杂传等史部书籍,及类书等为唐代诗人准备了大量历史素材,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史”,唐人读三史诗是对三史故事的还原情境、移情想象;唐前杂史、杂传以小说家言启发唐代诗人的虚构想象;类书方便诗人援史入诗。
第二章考察唐诗蕴含的历史意识,总结唐代诗人对唐前历史(以汉朝、三国、六朝为例)的接受取向,探讨影响唐诗历史意识的“前理解”。首先,唐代诗人普遍具有汉朝情结,其形成受到“唐承汉统”政治思想的影响,祭祀汉代先王礼制的熏陶,及唐人对汉朝文化理性选择的影响。其次,三国诗蕴含了对三国诸葛亮的敬仰和对曹操的批判意识,及以蜀为正统的思想,人事或天命决定三国兴亡的观念,这些历史意识受到三国史书意识、唐代主流意识形态及唐人普遍三国理解的影响。最后,唐代诗人的六朝兴亡观接受了唐代史家六朝观,与其同中有异,同在对人才与君主决定六朝兴亡的认同;异在诗人金陵地势不足恃与王气决定论的历史观,及独特的历史生命意识。
第三章先对唐前诗歌历史想象的艺术思维按时间顺序梳理,找到唐诗历史想象的思维源头和创作先例。然后探讨唐诗历史想象创作思维的三个重要层面:首先,诗人在构思过程中或借史言志,或借史抒情,或借史讽今,或借史喻今等,历史成为诗人通向诗歌本质的媒介,以此达到史在功能上向诗的转化;其次,诗人运用历史传记式、历史论赞式、历史情境式等文本模式来建构历史要素,使历史成为诗歌内容的主体或局部结构,以此达到史在形式上向诗歌的转化;然后,诗人选择或浓缩、或联缀、或填充、或换位、或虚构等想象技巧,对历史素材进行细微的剪裁、加工,达到史在内容上向诗歌艺术的转化。
第四章考察唐诗的历史意象化。在对唐诗历史意象化的概念及功能等问题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对初盛唐、中唐、晚唐典型诗人作品的分析,勾勒唐诗历史意象化进程。历史意象在唐前及初唐诗中很少,盛唐初具规模,以单一结构和对句历史意象并列组合为主,构思形式与意象表达功能较简单。李白随自由诗兴而构玲珑之象,杜甫则偏重在历史意象中寄寓己意。中唐是诗歌历史意象化的成熟阶段,历史意象结构形式与组合技巧增多,历史意象成为历史情境式诗歌的主要诗意要素。李贺历史意象密集,但过度陌生化而缺少“意”,走上“象”的偏执;刘禹锡继承杜甫的重“意”,并升级为“己意”与“史意”的交融,追求逐意呈象之外的历史意境,代表了唐代历史意象“史—意—象”三要素完美融合的最高水平。晚唐诗的历史意象数量增多,构象趋同化、模式化,杜牧、李商隐以不同方式尝试历史意象的创新。
结语部分总结唐诗历史想象之于唐诗的艺术魅力,评价唐诗历史想象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并比较唐代诗人与史家的历史想象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