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二版)》中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方剂(面瘫治方),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方剂中的组成配伍,以挖掘古代医家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用药规律,并通过治方的用药规律对面神经麻痹的中医病机进行推导;(2)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二版)》中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牵正散类方,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方剂中的组成配伍,以发现牵正散类方与其他治疗面神经麻痹方剂的异同。从而为临床上面神经麻痹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并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二版)》中的面瘫治方和牵正散类方,分别在Microsoft Excel 2010录入其方名、出处、成书年代、组成、药性、药味、归经等资料以建立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的基本统计功能对方剂的年代、所使用的中药及其性味归经进行频数统计。使用软件IBM SPSS Modeler 18.0分别对面瘫治方及牵正散类方的组成药物进行共现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关联规则分析采用Apriori算法作为核心算法。使用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6分别对面瘫治方及牵正散类方的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以皮尔逊相关系数为变量之间的相似性测度。运用中医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古代医家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用药规律,及牵正散类方与其他面瘫治方的异同。结果:共收录面瘫治方514首,其中牵正散类方37首。频数统计结果显示,面瘫治方及牵正散类方的出处年代均以宋代为主,分别占总频次的48.249%和45.946%,主要的医籍出处是《圣济总录》和《太平圣惠方》。面瘫治方共用药7964频次,涉及中药412种,用药频数大于或等于50次的高频药物共45味,占总用药频数的60.334%。频数前十的药物分别是防风、酒、川芎、天麻、甘草、当归、麻黄、全蝎、天南星、羌活和生姜;牵正散类方除全蝎、僵蚕和白附子外,共用药649频次,涉及中药152种。用药频数大于或等于7次的高频药物共31味,占总用药频数的60.401%。频数前十的药物分别是天麻、防风、天南星、朱砂、酒、麝香、麻黄、羌活、川芎、川乌和蕲蛇。面瘫治方和牵正散类方高频药物的药性均以温性为主,各占总频率51.111%和54.839%。面瘫治方和牵正散类方高频药物的药味皆以辛味为主,各占总频率43.333%和45.000%,其次为甘味和苦味。面瘫治方和牵正散类方高频药物的归经均以肝经为主,分别占比例41.935%和51.111%,其次为脾经、肺经、心经。共现(药对)频数统计显示{防风,川芎}、{防风,天麻}、{防风,麻黄}为面瘫治方和牵正散类方共有的高频药对。面瘫治方和牵正散类方分别出现关联规则51条和29条,均由防风、川芎、甘草、天麻、麻黄、当归、羌活、全蝎、朱砂、麝香、酒等药物相互配伍而成。面瘫治方和牵正散类方的药物聚类均以治风、治血、补益等方式组成药组。结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方药大多来自宋代。面神经麻痹的病机本虚标实,主要病理因素为风,是风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所致。古代医家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用药规律是以风药为基础,配伍血药、补益药和引经药,其用药主要以辛温热和归肝经的药物为主,常用药物如防风、酒、川芎、天麻、甘草、当归、麻黄、全蝎、天南星、羌活、生姜、朱砂、麝香、川乌、蕲蛇等。牵正散长于搜风通络,在牵正散的基础上加入轻清上浮的风药及扶正固本的补益药,能更全面地治疗各种类型的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