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NA(mtDNA)突变,以明确其突变类型及特点,为此病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MSP-PCR)、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联合DNA测序的方法,对12个LHON家系的40位成员进行线粒体DNA突变位点的检测。结果:(1)对mtDNA 11778位点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进行检测,有35例发现有突变,5例未见突变。在35例突变阳性者中有19人发病(男12人,女7人),16人未发病,突变外显率为54.3%;(2)对mtDNA 3460位点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检测,有2例发现有突变且为杂合性突变,38例未见突变。在2例突变阳性者中有1人发病(男性),1人未发病,突变外显率为50%;(3)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中发现有2例电泳迁移速率与正常对照者不同,且2例均为男性患者。经DNA测序后,结果与1981年剑桥标准序列相比较只有1例发现4258位点发生A→G的突变,这1例突变者并不伴随11778、3460原发突变的存在。(4)综上三种检测结果,12个LHON家系的40位成员突变阳性者为38人,有临床症状者21人,外显率为55.2%,其中男14人,女7人,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结论:(1)原发突变位点11778在中国有着极高的突变率,本实验中该位点突变率为87.5%(35/40);原发突变位点3460则较为少见,本实验中该位点突变率仅为5%(2/40);新发现的4258(A→G)位点突变可能是LHON线粒体DNA新的突变位点,也可能是基因多态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2)携带线粒体DNA突变者并非全部发病,LHON具有明显的不完全外显性和性别偏向。(3)由于11778在我国LHON患者中有着极高的突变率,因此对临床视神经萎缩病人及其家系人员应常规行mtDNA突变检测以明确诊断。(4)RFLP和MSP—PCR两种方法是针对突变部位及性质明确的PCR检测方法,具有简便、特异、经济的特点,适用于临床的常规检测和实验研究;PCR-SSCP联合DNA测序的方法操作尽管比较繁琐,但它为新的突变位点的筛选和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