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如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种实现乡村空间重构的必要措施,土地整治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我国土地整治工程布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本文选取位于西南丘陵区的重庆市垫江县为研究区,结合土地利用变更、农用地质量分等以及2.5米SPOT5影像等多元数据,依据土地整治工程相关内涵,并借助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构建土地整治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借助生态位(Niche)模型对垫江县146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宏观评价,并进行了土地生态整治工程布局指数测算,以此提出了3种土地生态整治工程布局模式,最后选取垫江县曹回镇河南村土地整治项目作为典型示范区进行工程布局优化分析。结果表明:(1)香农多样性指数、居民点整治率、坡度、灌排保证率、与生态用地距离5个指标的归一化值总体水平较高,这也反映出垫江县在土地整治生态适宜性评价中具备的现有优势。与此同时,标准差较大的为分维数、沟渠柔性指数和污水消纳点个数6个指标,而梯田化率、破碎度、分维数、有效土层厚度、污水消纳点和景观多样性指数8个指标的变异性最强。说明在进行垫江县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布局时,需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影响,坚持“抓住重点,兼顾次要”的原则;(2)土地平整和灌排系统的生态适宜平均值分别为0.46和0.42,整体水平低于临界水平,而田间道路和生态景观工程的生态适宜平均值为0.52和0.57,整体水平高于临界水平。土地平整的生态适宜性在明月山、黄草山及鹤大台地部分地区的适宜性相对较低;田间道路的生态适宜性在北部丘陵和中部河谷平坝区较低;灌排体系的生态适宜性除研究区县城附近外,其他地区普遍较低;生态景观的生态适宜性在北部丘陵、南部河谷与鹤大台地区较高;(3)土地整治项目整体工程综合生态适宜性程度差异显著,平均值为0.72,整体处于生态适性的临界水平。适宜等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高滩河流域与西部带坝区,集中于太平、长龙、高安、高峰等乡(镇)。临界适宜等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区、南部大梨山与鹤大台地所围成区,集中在北部沙坪、周嘉、普顺等乡(镇)及南部五洞、包家及大石等乡(镇)。不适宜等主要分布在北部黄华山边缘、南部鹤大台地区,集中于北部曹回、永安等乡(镇)及南部砚台、白家、坪山、三溪等乡(镇);(4)土地生态整治布局指数介于[0.42—1.53]之间,整体来看中西部地带,整治方向为发展多功能农业,应注意如何保证其经济价值实现的同时不损害其生态价值。大部分分布范围较广地区,整治方向为发展大宗粮油产业,应思考在保证其粮食生产的同时尽量避免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而鹤大台地区整治方向为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应强调如何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5)河南村土地平整工程应该以田块归并为主,同时结合坡改缓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应当结合现有的田间道—生产路网络体系,坚持突出主干同时兼顾支路的原则进行综合布局;灌溉沟渠也应当充分结合原有的灌溉体系网络,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优化主干沟渠,同时充分利用原有的毛细天然冲沟;生态景观应该突出对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景观结构构造,加强不同生态景观的连通性和审美标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成果较好地实现了对垫江县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评价,基于此并提出了土地生态整治工程布局的模式,并且针对河南村的土地整治工程布局前后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布局的建议。上述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可为垫江县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可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