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中医腹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渐形成与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腹部诊断方法,成为中医诊断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渊源早在《内经》和《难经》中就有腹诊的专门记载,发展到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把腹诊作为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隋唐时期腹诊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已渐成较完整的诊治体系。但宋元以后与腹诊相关的内容只是局限于少数医家的论著中,再加上由于封建习俗的影响,因此腹诊多被忽视少用,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腹诊在中国可谓有其名而无其实,多存而未用。中医学与腹诊诊断理论,长久以来不断地影响韩国与日本的传统医学领域。但是,同样的腹诊理论体系应用于中、日、韩三个国家产生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结果。
本文要揭示三个国家腹诊理论体系的渊源、形成与变迁,挖掘整理三个国家腹诊理论产生不同发展为其起着关键作用的背景因素,明确三个国家腹诊理论特色,比较三个国家腹诊理论、内容、思维方法之异同,总结腹诊的发展模式与方向及对现代临床的指导意义,以其有助于中医诊断学理论的发展和临床腹诊诊断水平的提高。
方法:
为了研究、分析三个国家腹诊理论体系,本文从中、日、韩医学史及对《伤寒论》腹诊研究成果探索三个国家腹诊的源流异同以及哪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采用文献学、史学、逻辑学研究方法,将通过对腹诊有关的中、日、韩历代文献梳理,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对三个国家腹诊理论体系的理论源流、科学内涵、基本内容、思维方法以及结合当代中、日、韩腹诊的研究状况。主要探索三方面因素,以如下:《伤寒杂病论》与儒学对中日韩腹诊发展过程中,其与本地医学互相融合交流产生如何影响腹诊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还有中日韩腹诊理论在现代临床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异同和特色。
结果:
(1)《伤寒杂病论》对腹诊的影响方而,中国腹诊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于其著作当中;日本腹诊最具影响力的流派,其理论支架都来源于此书;韩国腹诊采用此书的腹诊理论体系发挥于四象体质鉴别而作山创新。
(2)儒学对腹诊的影响方面。中国和韩国都深受儒学影响,阻碍了腹诊的发展;日本虽然受其影响,但腹诊发展却得以广泛应用。
(3)临床技术与客观化方面,中国和日本到目前有不少腹诊研究成果。尽管韩国腹诊近20年开始注重腹诊理论研究,但至今对其方面缺乏研究成果。
结论:
腹诊起源于中国,其理论基础源于《内经》、《难经》,理论体系形成于《伤寒杂病论》。到宋金时期腹诊理论应用于专科而广泛地推广。但到清明时期以后,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而逐渐衰退,在临床存而未用。
日本腹诊的起源也是中国。腹诊从16世纪传入口本以后,对口本腹诊形成标志性的成果是众多流派的形成,而且,积极吸收西方医学与《伤寒论》,促使了腹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韩国腹诊的主要来自中国,其近代腹诊理论多少受到了日本腹诊理论的影响。到朝鲜后期,中医腹诊理论与韩国四象体质医学相互融合而有了创新。其标志性的成果是腹诊理论应用于四象医学的体质鉴别理论中。
通过中日韩腹诊源流及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中日韩腹诊都经历过理论的形成及盛兴阶段。到17、18世纪受西方医学的传入与理学的影响,腹诊逐渐处于边缘化的趋势。
我们认为腹诊是不仅是中国传统的古老的诊断技术,而且目前仍拥有优秀的诊断指导意义,应该重新焕发青春、发扬光大。因此,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借鉴中日韩腹诊的成果,融合三家之长,从而实现腹诊理论之系统化、腹诊诊断之客观化和腹诊技术之现代化,其将是今后腹诊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