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是城市气候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风不仅关系到环境的舒适度,还影响城市的气象和生态系统;风参与景观的营造,赋予景观自然意境和动态效果。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风环境的特点和规划设计方法,第二部分论述风造景方法和景观防风策略。文章的第一部分从“风水堪舆术”着手,剖析我国传统风水和园林的风环境设计方法。本文介绍了古代风环境舒适性标准,即以中医“九宫八风”和中医风邪致病理论,并剖析了“形势派”和“理气派”风水不同的风环境理法。运用计算机CFD风环境模拟对藏风聚气的“四象结构”进行分析,用图示分析法通过分析风的流线来对风箭和风煞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在风水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传统园林中的风环境设计方法,提出了传统园林“曲折聚气”、“障风补缺”等风环境理法。在对风环境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总结归纳介绍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绿色开放空间风环境舒适度标准。并根据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尺度特点,将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尺度。在微观尺度上,本文主要针对单体建筑附属绿地空间和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的风环境分别进行论述。首先,在对不同形体的单体建筑风环境模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单体建筑或者挡风体的附属开放绿地空间的设计方法。继而文章分析了园林组成要素,植物、地形、园林建筑小品和地表的风环境特点,并提出了单体园林景观要素的风环境设计要点。在上述两部分的基础上,将不透风体和透风体,流线体和非流线体的风环境进行对比,发现其风环境的分区情况基本相同,归纳出风环境峡谷空间的“狭管效应”、坡地的“爬坡效应”、风障的“导风效应和风影效应”、天井的“拔风效应”、凹角空间的“涡旋效应”和边角空间的“激流效应”,并分别论述了不同风场的景观运用方式和设计方法。在中观尺度上,本文主要对受城市峡谷空间影响的绿地和受建筑干扰较小的城市公园绿地的风环境的特点和规划设计方法进行论述。文章首先论述街区峡谷空间的风环境特点,总结了不同高宽比(H/W)和不同风向夹角的峡谷气流运行规律,以及不同建筑布局方式对风环境的影响规律,并以此作为研究不同峡谷绿色开放空间风环境的基础。为了研究城市绿地风环境的表现,本文运用kestrol 4500便携式气象站对受建筑空间影响较大的紧凑型绿地、城市广场绿地、带状绿地和道路绿地进行了风环境实测,并绘制出二维风向和风速图,并对建筑空间运用Fluent 14.0进行模拟。将两者结果进行比对,通过对比来分析绿地对风环境的实际影响。同样,本文对城市公园绿地进行了多点实测,并通过公园内部广场空间、滨水空间、绿地空间、地形空间和园路空间的测定数据,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风环境规律和实际表现。在实测和模拟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街区峡谷内绿地和城市公园绿地的风环境规划设计方法。最后,综合两者的特点,提出了中观尺度风环境规划策略:在平面上,应根据风环境的需求规划进出风口,应加强内部整体通风的前提下,保持部分空间适度围合;在垂直方向上,行人高度层应保证风环境的舒适度,建筑冠层应保证良好的通风,林冠层的规划应注意行人高度层和建筑冠层之间空气交换流通。在宏观尺度上,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尺度的风环境规划案例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城市盛行风和局地风环境下的绿色开放空间的规划方法分别进行研究。对于城市盛行风风环境的研究,文章论述了 5种形式的城市通风廊道,并将其分为3个等级。通风廊道建设应注意下垫面和立面平滑顺畅,且与夏季盛行风向保持小于30°的夹角。本文还提出了有利于城市通风的树枝状通风模型和网状通风模型。最后论述了城市通风廊道的选线原则、程序和建设指标。对于城市局地风的研究,文章分别论述局地风循环的三大空间,即作用空间、补偿空间和空气引导通道的规划方法,详细介绍了促进局地风循环的空间形态优化方式,并提出了周边环绕型、轮轴放射型、并列型、交叉型四种局地风空间组合方式,总结了局地风风场的构建和验证方法。最后,创新性的提出了城市绿地气候生态效应场的概念和以风为主导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文章的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风造景和景观防风策略。在风造景策略研究上,主要针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分别从风造景和风造境两方面来进行论述。“风造景”主要是通过受风环境影响的景观视觉形态、声音听觉、触觉感受来产生“景感”,并通过不同的风场和景观材料来营造风景观。通过中国传统的风造景艺术观进行分析,“风造境”论述了古典园林中的风环境的理法和园林建筑的选择要求。景观防风策略部分主要阐述景观的抗风设计方法。在提出了抗风扰和不抗风扰景观概念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不抗风扰景观的防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