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伴随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农村,进入城市寻求生存,我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结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自身生活条件的限制和社会政策的约束,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乡,由隔代的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看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促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农村留守儿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长期隔离,改变了原有的家庭教育模式,使传统家庭教育的作用日渐式微。目前在我国农村至少有2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这些儿童能否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能否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关系到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大事。通过田野考察、个案调查与量质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养成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选取渝东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三所代表性学校,把学校的学生按照住校的农村留守儿童、非住校的农村留守儿童、住校的非农村留守儿童、非住校的非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四组,并就其道德行为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发现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非住校的非农村留守儿童表现较好,住校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现较差,非住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和住校的非农村留守儿童两者的表现差距不大,居于上面两组中间。另外,对非住校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分为隔辈抚养组与亲戚朋友抚养组,通过分析发现,被隔辈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表现要优于被亲戚朋友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家庭教育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不佳的主要原因或者说是内因,同时学校教育中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不作为、社会大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关注的欠缺等都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养成中出现的问题,应通过采取学校策略与外部保障双重途径进行解决。学校的实施策略应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养成的教育方式、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校园文化四个方面努力创新。外部保障应包括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实现留守到非留守的转变;发展留守儿童社区教育,拓展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阵地;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氛围;组织媒体大力宣传,营造全员参与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