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纪实影像的实践过程可以看做是摄影机前后的主客体之间对于身份与环境等文化因素的建构行为。这与人类学领域中的民族志田野实践有着深厚的价值契合。近百年来,人类学家和纪录片创作者利用录像设备拍摄纪录片,进行视觉民族志的影像书写,使得记录社会各类文化样态的动态文本得以大量涌现,他们提供了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影像素材。这些影像民族志记录城乡变迁、保留少数民族文化、聚焦边缘群体生存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保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实影像的实践过程可以看做是摄影机前后的主客体之间对于身份与环境等文化因素的建构行为。这与人类学领域中的民族志田野实践有着深厚的价值契合。近百年来,人类学家和纪录片创作者利用录像设备拍摄纪录片,进行视觉民族志的影像书写,使得记录社会各类文化样态的动态文本得以大量涌现,他们提供了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影像素材。这些影像民族志记录城乡变迁、保留少数民族文化、聚焦边缘群体生存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保护的工具,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思想多元和文化传承。作为一种创作模式,第一人称纪录片创作主体秉持对于自我本身的介入与反思,以参与其中的方式进行主位传达;而自我民族志在书写当中独具的自我叙事特性,要求文本记录者进行主位的自我反射与表达,这与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在自我民族志视域下研究第一人称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以人类学视角分析纪实影像对于主位文化语境记录与价值传达的新思路和新可能,此研究离不开后现代的哲学、社会语境。21世纪以来,个人影像创作势头愈加强劲,在第一人称纪录片的文本研究和田野创作中,有必要对第一人称纪录片中的自我表达功能、纪录片作者主位文化环境以及纪实影像的叙事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自我民族志视域下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影像书写这一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缘由,阐述了国际和国内关于第一人称纪录片与自我民族志的研讨成果,梳理了自我民族志和第一人称纪录片在期刊、著作等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综述,并结合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式。第一章围绕技术与思想支持两方面论述了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的概念界定。第二章对自我民族志进行了发展过程的历史溯源以及含义界定,对比论述了自我民族志与传统民族志在研究者角色、内容呈现、创作过程、研究手段层面的不同。第三章论述了自我民族志视域下第一人称纪录片的深描领域与书写方式,系统表述了在自我民族志视域下第一人称纪录片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第四章结合社区村民影像计划阐释少数民族及边缘群体利用影像如何进行自我发声,以及主位表达在文化传递中的意义,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影像主客体、尤其是新媒体语境下的第一人称记录如何实现介入与反射的双向呈现,同时具体论述了网络虚拟社区中第一人称记录对于自我身份建构的呈现方式,并以短视频APP为研究文本,分析新媒体时代下“自我记录”如何实现公众化与社会化的转型。
其他文献
广义的情爱指亲情或友情之爱,狭义的情爱特指男女之间的爱情。情爱的复杂程度是多方面的,并不指单一情绪或情感,包含的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是生物关系、社会关系、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综合体。原始时期情爱的表现形式较为直接与单一,将性活动看作是情爱的表现手段,对于生理的毫不掩饰,并以生殖崇拜为主题进行舞蹈活动,认为这是能够繁衍后代的手段之一。我国奴隶制时期,乐舞成了奴隶主享乐的工具,人们已经从对自然的崇拜转
建筑遗产作为一项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国际社会包括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愈发重视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相比欧洲两百多年的建筑遗产保护发展过程,国内的建筑遗产当代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随着世界遗产保护运动逐渐进入国内,国内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也逐步经历了遵循传统、借鉴西方、自我认识的三个基本阶段,也由此促使“整旧如旧”“修旧如旧”等修复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而且由于“修旧如旧”对“整旧如旧”的误用,使得“整旧如旧”理念
怪诞作为五种美学形态之一,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都可以寻觅到它的踪迹。可以说,怪诞的发展与时代审美的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下,在商品同质化倾向严重和商业广告过剩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商业广告设计有了新的时代要求,不仅要求商业广告能够准确地传递信息,更要在形式表现上彰显商品的独特的个性。怪诞作为一种能够激起观众惊异情绪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到商业广告中恰好能够吸引消费者眼球,并为传统的商业广告设计注入
晚明文人祁彪佳在戏曲艺术、园林艺术以及诗词艺术等不同门类艺术的创作、鉴赏批评和接受传播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美学思想体系。祁彪佳的艺术美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理论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论文通过分析解读祁彪佳的艺术创作以及理论著作,重点从艺术创作、艺术批评与艺术接受等几个维度来探讨祁彪佳艺术美学思想的总体轮廓与特征,并进一步探寻其对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舞蹈也是如此,许多经典的作品都是编导深入到生活中,从生活中找到素材,随后将素材进行选择、提纯、美化。“生活动作”指的是具有生活性质的动作,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动作,例如洗衣服、做饭、喝水所做的动作。在对于生活素材的提炼中,首先是对于外形的提炼,例如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外貌特征,这个“言行举止、外貌特征”就是我们的生活动作。“舞蹈语言”具有表情、叙事的功能,是通过舞蹈
宋代乐舞教育与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社会生活等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宋代延续前朝旧制,建立雅乐体系,在宫廷设立乐舞教育机构,下设官职开展乐舞管理与教育,对以女乐工为主的宫廷艺人进行乐舞教育,体现乐舞教育的政治化、制度化;另一方面由于宋代繁荣发展的经济与商业、蓬勃兴盛的市民文化,普通民众对乐舞的娱乐需求提升,继而从事乐舞学习、教育的艺人群体迅速壮大,他们以娱乐表演为谋生手段,推动了乐舞艺
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早年间作为新德国电影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为观众所熟知。赫尔佐格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远方的好奇心使他至今仍活跃在电影界,他那过人的精力和体能让人常常忘记他人已是耄耋之年。从他漫长而又多元的创作履历来看,赫尔佐格的成就早已超越了“新德国电影四杰”这一略显过时的称谓。我国国内对于赫尔佐格的电影研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萌芽,近年来对于他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重点更倾向
对于“80年代”,目前国内有三种不同的说法:1980-1989年、1978-1989年和1978-1991年,本论文中的"80年代"所指的是第三个观点,其主要观点为: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将我党事业的重心和对人民群众的关注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重大战略决定,这标示着我国就此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这一时期社会上各种新旧观念冲突裂变、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也是中国各艺术门类
什么是舞动治疗?舞蹈动作治疗是指运用舞蹈动作作为枢纽与所参与者在其心理和精神上进行过沟通的一种“操作功能”,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的心理治疗的局限性,通过人本身内在潜意识的动作或者治疗师的引导参与到整个动作过程中去,从而在其身体、心理以及精神是层面上进行整合,以找到对于某个问题的突破口并进行自我疗愈的效果。所谓舞动治疗课程,则是根据现有的舞动治疗这一体系内所包含的内容和实践经验进行的相对应课程开发与研
死亡是人类要面临的终极问题,也是中国文化的禁忌所在,在“未知生、焉知死”“乐生恶死”的文化背景下,死亡在中国社会中长久地以“缺席”且“慎重”的矛盾状态存在着。新世纪前后,我国在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对于死亡的观念也有所改变。新世纪以后,迎来了社会化发展新阶段的纪录片也持续更新的创作理念,接纳更多创作主体。导演们在多元化和自我化的创作中触及禁区,在作品中嵌入了更多关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