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发展与城乡人口流动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形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工随迁子女增加及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共同催生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又不得不使农村初中处于“小规模化”形态,那么农村小规模初中是否陷入了边缘化的生存窘态?农村小规模初中的教师、学生、家长在“小规模”的环境中有何表现,又是何体验?如何在中国特色城镇化、“离土化”背景下寻找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再生之路与发展之路?这是本篇研究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初中“小规模化”进程的追踪、一个县域的个案描述,从动态和常态两个视角,动静结合,对当前农村初中“小规模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小规模初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描述和理论分析,揭示当前农村初中“小规模化”给学校、教师、学生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学校方面,虽然政府通过招生政策、教师轮岗政策、教育现代化经费支持等方面对农村小规模初中进行了各项支持,但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根本性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愈小愈弱”的困境;在教师方面,由于农村初中的“小规模化”,给农村中学的教师带来了变动。不仅许多教师被辞退或调离,留任的教师也面临着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的双重难题;在学生方面,班级学生数量减少的同时学生生源质量的下滑也使得教师和学校承担“教学恶果”,同时步入恶性循环,使得学校更招不到学生了。研究发现,小规模学校整体和个体都显示出他们正处于发展困境之中,这表现在学校资源不足、学校自身发展能力较弱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小规模初中发展困境做出基本判断:农村小规模初中处在不断被边缘化的状态、农村小规模初中仍是村落学校的主要形态。同时提出农村小规模初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经费紧缺、生源不断减少、教师队伍素质偏低、教师绩效考核工作难以开展等,最后提出坚持重在改造的方针、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优势、要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综合构建农村教师成长平台,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专业发展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