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对“儒”之源流的探讨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mi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儒”问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界的热点和焦点,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面对西学的冲击和中学内部儒学的式微,中国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积极反思儒家文明以及思考在西学的冲击下如何定位儒家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作为一名致力于研究中国早期文明的美国学者,顾立雅的相关著述不可避免地涉及“原儒”的问题。本文围绕“原儒”这一核心问题,从“儒”的内涵和儒道关系这两个层面比较分析顾立雅和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尝试去挖掘顾立雅汉学研究的特点和学术脉络。论文的第一章围绕“儒”的含义来探讨“原儒”这一论题。本章首先以章太炎和胡适为例,分析了他们对“儒”之源流的考察。章太炎对“原儒”研究最大的贡献是其通过《原儒》一文考察了“儒”的含义的历史变迁并以此来论证“儒”的源流。章太炎把“儒”分成达名之儒、类名之儒和私名之儒。从“达儒”到“私儒”,“儒”的含义是不断窄化的。胡适《说儒》一书基本采纳了章太炎的观点,但其研究的重点在于广义的“儒”和狭义的“儒”的关系和历史演变。胡适认为最初的“儒”指的是殷人和殷遗民。孔子是殷商后裔,他的身上担负着殷民族中兴的希望,所以孔子是完成“儒”内涵转换的核心和枢纽人物。顾立雅研究“儒”的重要代表作是《孔子与中国之道》。顾氏的疑古倾向极大束缚了他对“儒”之前史的探讨,因此他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孔子及其后学,也就是章太炎所谓的“私名之儒”。顾立雅重点考察了孔子世系并认为一些传世文献对孔子身世的考察是不可靠的,是基于“孔子应该做天子”这一观念编排而成。对于孔子形象失真的原因,顾立雅从儒家内部的分化、敌对学派的歪曲和篡改以及封建统治者的改造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立足于文献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综合考察,顾立雅认为孔子是一位改革者而不是复古者。孔子对周礼的坚持更像是一种宣传策略,同时也是“尚旧”时代精神的反映。孔子对周礼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所选择。本文第二章从儒道关系切入“原儒”这一论题。儒道关系的讨论实际上是从另一个侧面来分析中国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脉络。本章首先以胡适、张尔田和江瑔为例分析其儒道关系的研究,这三位学者也基本代表儒道关系的三种观点。顾立雅对儒道关系的看法则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转变。在其学术生涯的初期,顾立雅是坚持“老前孔后”这一传统的。在由其博士论文修订而成的《中国教:中国人世界观的演变》一书中,顾立雅自创了“中国教”这一概念。中国教是对中国人习俗和文化观念的概括,是中国文化之源。在中国教的理论体系下,“儒学”和“老学(道学)”得以统一起来,孔子代表中国教的传统和坚守,而老子则代表中国教的改革和创新。在顾立雅的学术生涯后期,因为受到疑古派学术研究思路的影响,其对儒道关系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从“老前孔后”转变为“孔前老后”。这一思路的转变也极大影响了顾立雅的学术研究。在《申不害: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政治哲学家》一书中,顾立雅正是基于“孔前老后”这一看法,进而论证了不是申不害接受老庄的影响,反而更有可能是申不害影响了老庄思想。通过分析顾立雅的“原儒”问题研究,可以得出其汉学研究呈现出三种明显的研究思路和特色:第一,顾立雅的汉学研究紧跟中国学者步伐,其研究带有鲜明的中国本土学术特色;第二,顾立雅的汉学研究带有强烈的疑古色彩;第三,顾立雅擅长从汉语词义入手剖析文化观念。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多元化的不断推进,教育国际化也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大潮流,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与配置更加频繁,教育输出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吸引留学生,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并加强与留学生所在国之间的文化与经济联系。服务主要涉及外国学生的语言课程、远程教育、高级培训等高等教育服务及补充教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综合国力大幅衰退,传统的军事经
同性恋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自古以来,同性恋群体往往成为被歧视、边缘化甚至被污名化的对象。俄罗斯的反同性恋现象近年来也不断引起来自国际社会各方的强烈关注。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和总结俄罗斯历史上的反同性恋现象及特点、分析当代俄罗斯社会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现状及反同性恋政策,力求从多角度分析俄罗斯“反同性恋”现象及原因。本文旨在研究探讨以下问题:1.历史上不同时期俄罗斯反同性恋的现象梳理,
二战以后,随着前法属非洲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法国对非政策发生了一系列调整。首先,法国注重通过非洲国家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维护法非关系。军事方面,法国对非的军事与安全政策从积极的直接干预逐渐转向以反恐为主题的务实合作。与此同时,提升经济贸易在法非关系发展中的地位。在此背景下,法国逐渐重视对非发展援助,并于90年代开始在国际形势和法非关系正常化的趋势下改革援助体系,但其不变的特点是将文化领域的援助与合
国际学生一直被视为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21世纪以来受到世界各个国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热烈追逐。这种竞争现象的背后是国际化进程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国际学生作为国际化最强有力的推动者,其扩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机构多样性,其中尤以项目多样性最为突出。作为国际化的关键结构,项目反映和体现了高等教育机构的制度变革。因此,面对强大的国际化影响,本文将以项目多样性作为研究高等教育制度多元
萧公权(1897-1981)是近代以来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早年在国内多所大学执教,1949年后再次赴美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1960年出版英文本《中国乡村:论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引起西方汉学界广泛关注。该书探究了十九世纪清王朝如何对广大乡村地区实行控制以及乡村社会对这种控制的反
国际组织问责是近年来随着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日益增强而备受关注的话题。论文从国际组织问责的概念界定入手,在分析国际组织问责必要性的基础上,从问责主体、问责对象和问责事由三个方面分析国际组织问责的法律问题,论述现有国际组织问责的两种法律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第一部分是国际组织问责的概念界定。所谓国际组织问责是指为保证狭义的国际组织(即政府间国际组织)对自身行为负责而由外部主体追究其法律责
运用HACCP管理体系分析兼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害,确定了原材料采购、生产用水处理、摊晾和下曲、堆积、发酵和灌装为关键控制点,建立了HACCP管理体系,体系的运用提高了兼香型白酒产品的安全性。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家、跨组织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相应地,企业和研究人员也逐渐开始考虑,如何使文化异质、短期的团队快速运作起来,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这时,亲和需求便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本文将此背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旨在探讨亲和需求的满足形式和对个人及团队的影响,以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选题动机在于以下两点:1)在跨文化团队中,为满足亲和需求而展开
在独立之后,非洲法语国家的私法制度与前殖民国家的私法制度密切相关。近二十年来,这些国家根据其国家主权分别发展了它们的立法,即使在非洲统一法律的愿望是通过次区域的尝试实现的,但收效甚微。1993年在路易斯港成立的非洲统一商业法组织(OHADA)致力于非洲商业法的标准化。这是通过在社区一级在商业法、特别是商业法、公司法和担保权利法的基本领域通过其各种统一法令来实现的。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它还在考虑大型
穿过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庄子》文本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和耐人寻味的语言表达,吸引着后来不可胜数的文人、学者紧随其后。他们或探佚其人,或研究其文,推动“庄学”日益蓬勃,积累日益丰厚。在我国传统“庄学”研究中,对《庄子》文本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道”的探知、对《庄子》中人生哲学、美学思想的追索等方面。而西方法语世界里,自1945年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发表以来,对“身体”的认知和讨论引起学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