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林特参与美学视域下的明清文人园林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520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林在明清文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文人们隐于园,娱于园,小小的园林成了文人寄托人生理想的典型场所。明清文人热衷于造园,借“壶中天地”营造审美化的生活。近代美学研究、艺术研究在追求自律的过程中,主张审美无利害性和审美静观,倡导艺术的独立,这提纯了审美活动和提升了艺术的品味,但也带来诸多问题,譬如人为割裂了审美与生活、艺术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对此,不少美学家提出修正。参与美学是阿诺德·伯林特面对西方传统审美理论在解释现代艺术时的尴尬与局限所提出的。他强调不论是对艺术,还是环境,都要进行审美参与。基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特殊形式——艺术化的环境,借鉴伯林特参与美学的主要概念,诸如“连续性”,“感知融合”、“身体化”等概念去分析明清文人园林,是园林美学研究的新的视角。明清文人园林的“连续性”,首先体现在明清文人秉持着艺术与生活具有“连续性”的审美态度。这得益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明清时期文人的艺术修养日趋精进,并渗透进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物质生活的丰富,这也为文人超越简单实用性的生活将其雅致化、精巧化提供了条件。在文人的生活世界中,艺术和生活有机地融会在一起。园林正是艺术与生活相融汇的载体。园林、建筑既是日常生活的处所,又是艺术的重要形式。明清文人以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一系列关于园林的审美实践。这些审美实践使得园林作为生活居所内蕴着诗意的空间。明清文人园林的“连续性”还体现在借助园林将建筑、绘画、诗歌、戏曲、音乐等艺术门类连接起来,使园林成为“综合的艺术品”。明清文人园林由其内部的形式之美和外部借景之美,营造了视觉审美;由自然之声和人为之声营造了听觉审美;由园林路径、曲桥等营造了触觉审美;由自然之香和人为之香营造了嗅觉审美;由园林美食营造了味觉审美。明清文人园林通过多重感知的融合共同营造了一个审美的环境。在西方美学史上,审美感知往往限于视觉和听觉,伯林特认为传统的审美感官理论难以应对现代艺术和环境审美的实践,他主张打破传统的审美静观,调动全方位的感官经验,将一直被排斥在审美感官系统之外的触觉、嗅觉、味觉等纳入审美领域。“感知融合”是伯林特提倡审美参与时的重要方式。明清文人一方面延续徜徉诗文的灵性空间,同时也重视身体的怡乐。园林给身体提供了处所,也安顿了精神。明清文人园林在提供审美场所的同时,加之文人的积极参与,塑造了文人的审美“身体化”。这种审美“身体化”表现在自然和文化两个方面。自然“身体化”是明清文人将对园林自然环境的体验纳入到对身体的塑造中,让文人形成对园林家园感、神圣感的感悟。同时,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休闲文化的兴盛背景下,通过明清文人园林,形成了文人的文化“身体化”。现代美学重新发现了身体,身体是伯林特提倡进行审美参与时的基础。伯林特强调参与美学就是要进行审美参与,打破审美距离,而打破距离的关键就在于身体的积极参与。
其他文献
在近代中国哲学史上,梁漱溟是较早注意到直觉问题的思想家。在《东西文化以及哲学》中,他已使用直觉来反思东西文化的特征。指出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实际上是直觉与知性的对立。在他看来,西方文化危机的根源正是知性思维和工具理性滥用,惟有直觉的生活才能符合生命本性,此时纯任直觉即达到儒家所说的仁的境界。可以说,直觉观念贯穿在梁漱溟对中西文化问题及儒家思想理解的整体过程中,是梁漱溟思想发展轨迹中十分重要的观念。本文
现如今全球一体化的加深,国际分工持续细化,各国都在朝着价值链更高更深的方向努力,都把提高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作为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任务。这些年,中国服务业把握贸易契机,将贸易开放度提高,逐步进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并在体系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服务贸易规模得到空前扩大,服务产品质量也有了质的提升,使得中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的嵌入水平得到一定水平的提升。基于我国服务业OFDI不断迅猛增长以及中国要通过加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在我国,慈善组织面向社会以各种形式开展多种公益活动,不管是“大慈善”还是“小慈善”,都在促进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慈善组织开始迈入有法可依,有法可行的良好发展局面,从而有更多的机会来创造性开展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更加符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慈善活动。《慈善法》颁布后,慈善信托以专章的形式出现,给
弘扬全民法治精神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高中生作为即将成年的公民,其法治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公民法治素质的水平,其法治意识的培育有重要意义。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高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主要承担课程,本文紧紧围绕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相关内容展开研究。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共五章内容。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是绪论、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三章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中
韩非子是先秦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韩非子的思想,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他的法治思想,其实治吏思想也是韩非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吏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考察韩非子思想的视角。本文将强调韩非子治吏思想是建立在对君臣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围绕着君臣之间的合作与冲突而展开,而强化君权始终是贯穿韩非子治吏思想的一条主线。从君主的立场出发,韩非子将高扬君权、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数量众多,农民利益问题关乎社会稳定和发展。恩格斯不仅是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众多著作中都蕴含着农民利益思想。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利益思想的相关著作,归纳其维护农民利益的核心思想,力求对当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所借鉴。文章以恩格斯在其晚年撰写的《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为切入点,介绍恩格斯的维护农民利益思想。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首
2014-2018年我国并购市场呈现出先爆发式增长后缓慢下降的态势,虽然近两年的并购数量与峰值2015年相比有所回落,但并购仍然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实现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战略手段。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并购的前因进行了诸多研究,但以绩效反馈作为切入点,探讨绩效反馈对企业并购类型选择的影响,少有学者进行研究。关于绩效反馈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有许多研究成果,那么绩效反馈作为企业行为理论的
学位
在《论住宅问题》一文中,恩格斯详细介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在住房方面遭遇的困境,对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住宅思想进行批判,并提出解决住宅问题的总体思路。尽管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恩格斯的住宅思想对当今住房问题的解决仍具有指导作用,因此研究恩格斯《论住宅问题》中的住宅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住宅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恩格斯写作《论住宅问题》缘由。十九世纪中后期,德国全面
“时空旅行”是科幻小说或影视作品里常用的戏剧砝码,本论文以科幻电影里穿越过程中的“时间、空间”为分析对象,通过厘清穿越时空中的时间、空间不同的呈现类型,以及分析因不同穿越方式、方法而呈现的不同效果,并揭示每种时空穿越所蕴含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时间和空间对于时空穿越类型电影的文化内涵和叙事效果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可能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本论文第一章中叙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