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不一致行为的解释问题在行动哲学、心灵哲学和认知哲学中是较为重要的问题。在不一致行为中,行动者产生了一个与信念不符的行动,故以信念和欲望理论为主的传统行动解释理论不能为其提供解释。目前对不一致行为的解释策略主要有三种:替换信息状态策略观认为影响不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与理性无关且自治化的关联式,但是在已存的常识心理学概念中,并不能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概念,所以提出建立一个新的隐念概念,并以此对不一致行为进行解释;信念中心主义认为隐念概念并不能在本质上与信念概念相区分,同时隐念对行为的解释也依赖于信念和欲望理论,故提议对信念概念进行一定的扩展和丰富,使其有能力为不一致行为提供解释;亚人自治机制策略不仅认为传统的行动解释理论无法解释不一致行为,隐念也无法对不一致行为的解释提供普适性的效力,对不一致行为的解释应该诉诸于亚人自治机制。不同解释策略之间的争论点在于隐念是否能够在本质上区别于信念,以及隐念对不一致行为是否具有普适性的解释效力。替换信息状态策略观认为隐念所具有的表征—情感—行为关联式准确把握了不一致行为中的所有特征,并能对其提供最优解释。但这一点遭受到了信念中心主义者的反对,他们认为隐念的表征—情感—行为关联式只是多个心理状态之间的大杂烩而已,并不是一个原子式的概念;同时,建立在习惯和经验基础之上的隐念因对证据敏感而可以被还原为信念,故隐念无法与信念相区别;再者,隐念对行为的解释因遵循表征和动机解释策略而无法区别于信念和欲望解释理论,所以隐念无法替代信念的理论角色。亚人自治机制策略则认为隐念因无法对部分不一致行为提供启动效应而不具有普适性的解释效力。但我认为这些争论产生的原因在于他们并未真正理解不一致行为的特征以及全新的隐念概念。不一致行为并非简单地与信念不一致,它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先于行动者对证据的理性思考,行动者通常在接受了特定的内外部表征刺激之后,便会自动产生一个与之相关的不一致行为,即使行动者再次对信念进行了辩护和确认,不一致行为依然无法被信念所控制。在隐念研究者看来,行动者通过视觉等认知组织所接受的内外部环境刺激在某些时候并不能准确反应事物的本质,它仅仅只表征事物的外在形象,该刺激在行动者的大脑内激活了 一个已经固化了的关联式,并自动产生了与之相关的情感和行为输出,整个过程都是自治的,且与理性无关,并且不包含任何动机成分。基于对不一致行为和隐念概念的梳理,我将证明隐念因具有浅加工机制的表征内容而在本质上区别于信念,隐念的表征内容无法与其他任何表征内容相整合;同时隐念的表征—情感—行为关联式也决定了它并不包含动机因素,也不具有命题特征,从而明显区别于信念和欲望解释理论;随后我将回应信念中心主义和亚人自治机制策略对隐念概念的质疑;最后我的结论是,隐念是一个健全的常识心理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