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壳名词是实现语篇衔接的方式之一,其在互动交际功能和立场态度表达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研究性文本中the-N-of结构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三词结构,然而关于这个结构中的名词使用情况研究很少。关注此结构中外壳名词的互动交际功能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分析中外学者在机械科学期刊论文中出现在the-N-of结构里的外壳名词使用的异同。比较分析是在前人研究所提出的互动交际功能基础上展开。根据语料库检索的结果,具体对比分析角度从两组语料库中每类名词的使用频率和互动交际功能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立场,文化背景差异出发。检索数据表明,两组语料在外壳名词的互动交际分类上表现出相似性,使用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本质类,定性类,关联类名词。尽管NSE和CSE在三类名词的整体比例分配上保持了一致性,但是每类名词下又细分为许多小类,在具体的对比中发现了许多差异。总的来说,相较于NSE,CSE更偏向于使用the-N-of这一结构;在认知类名词的使用上,NSE会使用更多感情类和假设类外壳名词;在定性类名词里,CSE倾向于使用具有积极意义性质的名词,而NSE偏向于消极意义;在情态程度上,CSE不擅长于强势宣称,而偏向于使用更多弱化绝对程度情态名词。我的数据支持以下结论:中国学者更倾向于使用the-N-of这一结构,在评价前人研究不足时,中国学者较多的使用间接类性质名词,而本族语学者则较直接使用消极意义的性质类名词;中国学者为表现自谦,倾向于使用模糊可能性的状态类名词弱化绝对性,而本族语学者则更自信地表达立场。在与读者的互动上,中国学者过多的使用方式类名词,使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缺乏语篇的互动性。在汉语迁移的影响下,中国学者使用较多的动名词作为外壳名词的具体实现形式,也体现出中国学者在外壳名词的使用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了解外壳名词的互动交际功能有利于中国学者在学术写作中有意识地规避文化差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