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渊源已久。媒体外交(MediaDiplomacy)是形成于上世纪初叶,兴盛于1990年代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外交理念以及形式的外交学新概念。媒介外交同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一起组成了现代大外交。媒介外交作为一种手段、策略,服务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整体外交战略。媒介外交已经成为一把“利刃”,在很大程度上能调节国家间的冷热亲疏关系。年鉴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同样具备外交功能。
“年鉴”作为一种文字载体,中国自古有之。但是,现代年鉴是西方的产物。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提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自此,中国掀起了“年鉴热”,年鉴工作也得到了很多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肯定。江泽民同志曾说:“年鉴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是很有价值的。”朱镕基同志也讲过:“年鉴可以温故知新知往鉴来。”目前,中国的年鉴约有3000余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年鉴以其独特的记录方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面镜子。它作为“记录者”,见证着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它作为“资源库”,为中国的政策研究、科研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信息来源;它作为“传承者”,以年度性、连续性、全面性、综合性、准确性为特征,成为最具史料价值的传播工具。一直以来,年鉴以其考究的装帧、权威的形象成为各种外事交流活动中非常受欢迎的馈赠礼品。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年鉴的作用已经不局限于仅仅记录国内历史,它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窗口”,有力地展示了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傲人成就,坚定地预示了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中国增强国际话语权,为中国树立和巩固“和平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创新性的作出了年鉴能够发挥媒介外交作用的结论。
然而,在科技化、国际化发展迅速的今天,中国年鉴的优势并未完全显现,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何克服年鉴固有的局限性,调整发展思路借鉴国外经验;如何借助现代传播的科技手段,增强中国年鉴的国际影响力,将年鉴的媒介外交作用推上世界舞台,是本文所思考的问题,也是年鉴从业者和关注年鉴未来发展的人士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