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在促进现代化城市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选择“异地转移”。然而,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客观环境以及剩余劳动力主观意愿的变化,“就地转移”不仅成为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还充分体现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地转移的优势在于利用有限的农村资源,不断开阔就业市场,满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不仅具有普通旅游形式就业容纳量大的优势,还对保护旅游开发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地居民利益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问题上亦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六个部分对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问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绪论。通过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说明相关问题研究提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分别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用比较与定义的方法,对本文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简单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证明本文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最后总结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点。第二部分:从生态旅游的发展规模,主流类型,经济效益几方面说明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分别从政策优势,理论论证以及生态旅游和中国农村之间的密切关系三方面入手,说明在中国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可行性。并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在中国发展生态旅游对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已经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分析生态旅游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之间的关系,剖析主要利益主体(即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农民)的利益出发点,总结利益主体在发展生态旅游是否能够促进生态旅游就地转移以及生态旅游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等问题中体现的利益矛盾。第四部分:在第二章的研究基础上,分别从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三方利益主体(即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生态旅游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上出现利益矛盾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利益矛盾产生的原因,分别对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方利益主体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以促进生态旅游开发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向生态旅游转移,实现有效地就业。第六部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