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带动景区经济的繁荣。在景区景观规划过程中,存在着为迎合市场,过度开发而忽视对环境资源保护的现象。为减少这种现象,有学者提出了生态旅游理论。生态旅游以求新、求知、求乐为心理基础的,以欣赏、研究和不破坏自然和资源为目的,对景区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现今国内对生态旅游的关注越来越多,故尝试以边缘效应理论分析生态旅游景观规划,希望为研究作出贡献。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得出边缘效应理论的特性。通过探究景观具有的边缘性以及边缘效应理论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引申应用,希望借由边缘效应理论,寻找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更合适的“度”。结合生态旅游理论,通过规划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双赢。通过文献研究法,从边缘效应角度对生态旅游开展后环境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生态旅游使得景观空间内自然因子活跃,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比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市场竞争力略逊一筹,但生态价值大幅提升,吸引和培养了新的游客群体——生态旅游者。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生态理念会越来越深入人心,生态旅游势必会受到更多人的推崇喜爱。运用SWOT分析法对桃源洞开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与意义进行论证,证明桃源洞的自身基础条件(自然环境、风景资源、景观开发程度等)能够较好的契合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结合边缘效应理论,从较为宏观的层面提出一些景观规划建议。从游客角度,运用两种分析法对景观规划中应注意的重点景观与景观效果构成中应注意的重点要素进行分析。1、运用景观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法(IPA),得到各主要景观之间的重要性&满意度对比图表。分析得出一线天、桃源洞口、桃花涧、翡翠谷、古寨门在景观规划上需要继续保持现状;丹崖古葬与凤冠亭应对景观中的不协调因素进行处理,争取利用边缘效应特性,使得景观效果得到提升。2、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景观效果构成的各层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为由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3个准则层因素;感观、景观独特性、景观变化丰富度、保存延续、地域特色、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质量7个指标层因素以及色彩、空间开敞度、游览舒适性等在内的15个分指标层因素共同组成。通过专家咨询方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结合问卷计算出各层级因素的综合得分与评价等级。总结得出,空气质量、地貌独特性、景观和谐度等是桃源洞中最佳的景观效果因素,宣传时利用这些优势因素,突出景区特色,得到更多游客的关注;景观变化的丰富度(气候变化、日变化、季相变化)、植物的独特性以及水质是桃源洞中得分较差的因素,但也是能够最有效提高景观效果的因素,结合边缘效应,采用联合周边景区打造旅游共同体、优化植物搭配等方法来对景观进行规划。3、对景区内的植物生态进行分析。桃源洞从省级发展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由于桃源洞丹霞地貌的特性,物种间的物质能量流动缓慢,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减弱。景区采用生态旅游开发可以较好的保护景观生态系统。由于研究周期有限,人员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暂时只运用边缘效应理论研究了景观规划中的部分内容。结合生态旅游理念,证明边缘效应理论在景观规划中应用的可行性,制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框架。下一步的研究希望能通过与生态学、植物方面的专家、学生进行合作,从生物变化的微观层面进行边缘效应理论分析。利用边缘效应强度模型,证明得出哪些因子的加入能诱发景观边缘效应往正效应方向变化,记录下这些组合模式,进行推广。但是这项研究需要经历漫长且复杂的研究过程,在本文中无法实现,只能构建一个较为理想化的模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