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关联顺应模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ot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翻译学的跨学科性,传统译论从结构语言学或解构语言学或哲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未能对翻译现象进行全面解释。翻译也是一种语言运用,因此,对其进行语用分析有其必然性。目前,国内外已有学者对其进行某种角度的语用研究,但是都未能全面深入提示翻译的语用本质。本研究尝试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是如何影响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以及顺应理论在译者生产目标文本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翻译研究构建一个基于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认知语用模型,以求能够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并为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语用学建构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本研究的主要构想基于翻译活动包括两个动态过程,即解码-推理过程和编码-选择过程。在第二个过程中,作者、译者和目标读者三方都参与其中,译作是三方认知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综合考虑翻译活动中所涉及的三方(作者、译者和目标读者),作者认为译者的认知语境是作者和目标读者的交际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基于对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作者认为无论是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还是顺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关联理论主要涉及翻译活动中的第一个动态过程即对原文本的理解,而顺应理论主要涉及第二个动态过程即目标文本的产出,都没有对三方认知环境的相互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之所以要强调他们的相互作用,是因为翻译活动既涉及对原文本的理解又涉及目标文本的产出。译者对任何一方的忽略都会影响交际活动甚至导致交际活动的完全失败。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也为了克服其片面性,本文尝试从认知语用角度将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结合起来,为翻译研究构建一个综合的关联顺应模型,此模型将翻译活动看作是在认知和文化背景上迥异的作者、译者和目标读者三方之间的多重互动。为了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本文从以往的翻译实践中搜集了大量的语料,并利用该理论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基于对搜集的语料所进行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为了生产出一个与原语文本有相似语用效应的目标语文本,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到认知和文化差异的问题,因为认知和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本文所提出的关联顺应理论模型,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过程并重视动态语境分析,但该模型只是在为翻译研究建构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的道路上的初步尝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文献
评价不同剂量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将240例年龄18~30岁的原发性痛经患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高剂量组、试验低剂量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8
背景和目的:细胞凋亡在喉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意义,Bcl-2、Bax和Bak蛋白在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旨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Bax和Bak蛋白在喉鳞状
<正>本研究以竞技教练员的工作动力视角来分析教练员的工作压力源和职业倦怠等问题。旨在深入了解教练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源和职业倦怠水平,为政府及体育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相
会议
提出运用基于偏振外差双波长光纤激光传感器的窄带宽远程通信系统。阐述光纤传感光波理论与光波频谱性质,根据光纤激光传感器工作前提条件,获知该条件可以影响激光信号光束输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个朴素的真理是颠扑不破的。然而,我们从银屏上看到有的影视作品却是借助艺术形式和声光色高科技手段,用虚假的矫情编织出来的。由于这些“作品”失去了同社
教育文化是一个开放的论题,既有的研究已然不少,新的研究不断涌现。本研究试图从独特的文化立场出发,为教育文化理论提供一个新文本。 本论文的任务是:从文化的整体着眼,从当前
本文首次以锆英石为耐火骨料、电熔锆刚玉为耐火粉料和硅溶胶—氧化铝复合胶结剂制备了一种电熔锆刚玉结合锆英石的玻璃窑用捣打料。同纯锆英石捣打料相比,掺电熔锆刚玉后的锆
“NP+是+V+出来+的”是对现代汉语中“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老公是调教出来的。”这类实例进行概括得到的一个抽象编码,语义上我们定义为方式强调句,表示在某种动作的影响下,对动
纳西东巴文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一种面貌相当原始的文字,纳西语称为“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痕迹。由于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还活着的原始文字的样本,对它的
词汇教学是汉语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近年来“强化词汇教学,淡化句法教学”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主流的共识。而汉语成语作为汉语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成为中国人喜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