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诗地理”,取名于王应麟《诗地理考》中的“诗地理”。“诗地理”主要是探讨诗歌与地理之间的互动关系,简言之,即通过诗人一生的移动地点及其诗作地理分布的区域统计,考察诗人所接受的地理文化环境方面的影响,进而考察诗歌所具有的地域性,由此了解诗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杜诗由于其纪实性强,被称为“诗史”,同时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所到之地良多,“一地一诗”“一地多诗”,堪称“图经”。本论文藉宋人林亦之“图经”之说,采取“诗地理”的研究视角,对杜诗进行“诗地”整理和考察。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梳理和对比考证的方法,以空间为线索,把杜甫一生所到过的地方纳入八个文化区域,同时把每一首诗作按照其创作地点归入到相应的区域进行考察,梳理出杜诗中反映的地理和地理因素对杜诗创作的影响。本论文重在整理和统计,共三章。第一章为绪论,综述了“文学地理”和“诗地理”的相关研究情况;第二章杜诗与区域文化,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八个文化区域进行整理和考察,每一区域内又有若干个部分,包括诗目、诗人的基本活动地点和诗证、诗地理以及地理环境之影响几个小部分。其中,“地点”是诗人有一定的停留时间的地方,简称“点”,“地段”如秦州——同谷,即诗人前往某地经过的地方,简称“线”;诗证是“内证”,即杜诗中对创作地点表证的诗句;“诗地理”是杜诗中明显涉及到创作地点的地理环境方面的描述,包括山川、民俗、名物、气候、民俗、语言艺术等要素;“诗地理环境之影响”即通过对杜诗的解读提炼出较为明显的相关影响内容。第三章杜诗地理整体观,是在第二章的整理和统计基础上对杜诗与地理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整体的、宏观的概述与探索,尤其侧重地域环境对诗人创作的影响因素的探讨,此为初步的尝试和运用。经整理和归纳所得,诗人曾到过八个文化区——鄱阳、吴越、齐赵、河洛、关中、陇右、巴蜀、荆湘,以河南巩县为中心,北至延州南到耒阳,东到楚州西达蜀州,围绕中国走了约三分之二圈,计170多处地方,除了鄱阳、吴越区诗作不详外(或流失),其余六区均有存诗,现留诗作约1413首(按实际统计,或有缺漏重复)。其中,长安诗157首、成都诗269首、梓州103首,夔州诗437首为创作量之最,另外,秦州诗87首、潭州50首、阆州39首次之。总体来看,杜诗创作主要分布区域依次递增的顺序为:河洛、齐赵(鄱阳、吴越不详)、陇右、荆湘、关中、巴蜀,从地理位置看,呈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杜诗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八个区域的包括山川、民俗、名物、气候等地理文化因素,可与方志互证互补,同时,每一区的地理文化亦与诗人及其创作发生了互动关系,或提供诗作素材、或激发诗感、或影响心绪,关联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