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石油的生产和消费量的不断增大,石油类物质进入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土壤石油油污染是石油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之一,是急需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处理成本高,同时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植物修复由于其具有处理成本低、没有二次污染、处理条件温和等良好的技术特点,受到广泛重视并得到较快的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我国北方油田的石油污染土壤开展植物修复技术研究,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首先对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萃取剂四氯化碳的纯度对污染土壤中油含量的测量结果的精确度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通过对重量法和红外法测定结果的比较得知,重量法的测定结果高于红外法的测定结果。本实验以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为唯一氮源,采取富集定向筛选法,从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的油污染土样中分离得到12株植物促生菌,并对其产ACC脱氨酶的活性,产IAA,铁载体及溶磷能力进行了测定。进一步从中筛选出5株优势PGPR。本文对筛选的5株PGPR对盐分、酸碱的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5株PGPR都有一定抗逆性,其中菌株D5A的耐性较为明显。通过发芽实验,考察了不同盐分条件植物促生菌对对高羊茅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菌株D5A的促生效果最为明显。最后,通过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D5A初步鉴定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本文对菌株D5A和菌株S1C的生理毒性进行了检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盆栽试验,研究接种菌株D5A对高羊茅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影响。由于污染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羊茅的生长,再加上污染土壤本身的复杂性,菌株D5A的促生效果未能明显的体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