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平台和传播渠道在数量上不断激增的同时相互交织,并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而综合的复媒体环境。在多种社交平台共处一室的复社交媒体环境中,日益丰富多元的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平台,用户的主动权逐渐扩大,对媒介的功能与作用进行定位,并且日常交叉使用多个社交平台的行为成为常态。Edson C.Tandoc Jr等学者在复媒体理论基础上,提出“平台摇摆”(Platform-swinging)理论,指的是当前用户在不同平台间摇摆使用的操作行为。同时,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作为Z世代,拥有媒介使用的熟练技能和较高素养,并且媒介使用率、利用率以及更新频率都较高,这也使得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平台中占据重要的用户地位。因此,本研究试图将“平台摇摆”理论进行本土验证,采用深度访谈法和观察法探究作为Z世代的36位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复媒体环境下的社交平台摇摆行为。本研究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针对大学生群体社交平台摇摆行为进行解读,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他们交叉使用多个种类丰富、类型多元的社交平台。且年龄、性别、专业的区别也会对他们的社交平台选择与使用偏好产生影响。此外,大学生群体能对社交平台的功能和受众精准定位,其社交方式和呈现风格也丰富多元,通过在不同平台的自我呈现构成了他们完整的网络社交形象。第二章基于访谈分析发现,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交平台摇摆行为的动机与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外部规则的限制和内在需求的驱使。在外部规则层面:首先,社交平台存在它自身的媒介逻辑,和提供基本的功能使用。因此,由于不同的社交平台也存在功能和属性差异,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平台使用与选择中,会考虑到该平台的可用性。此外,社会规范也会对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媒介选择存在某种约束与要求,这种要求同现实中个体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相匹配,在线上处理人际关系时,大学生群体的个体实际社交行为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规范的潜在约束。例如大学生与老师进行沟通会选择邮件的方式,因为邮件被默认属于“正式、规范”的交流方式。在内在动机层面,主要是圈层归属的压力、印象管理的需求、共景监狱的想象驱使着大学生群体交叉使用多个社交平台。第三章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社交平台摇摆行为进行深挖发现,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利用媒介间的差异来弥补不同媒介的缺陷,通过在不同的社交平台扮演不同的角色以适应不同的社交关系,并从而满足需求。因此,在社交平台的摇摆行为中体现出不同的摇摆特征。一是角色摇摆,大学生深谙社交平台表演的逻辑,掌握各大社交平台的演出剧本,熟知舞台前围观的观众类别。能够在台前台后合理翻转自己的形象,在真实主我与表演化客我的角色间自由摇摆。二是身份摇摆,大学生群体热衷根据“兴趣”关键词寻找圈层,通过共同的情感诉求得以抱团取暖。他们具有较强的圈层认同感和圈层壁垒,可以在不同圈层的身份中进行摇摆。三是关系摇摆,社交平台最基础的功能就是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根据与社交对象亲疏程度可将社交行为分为“熟人社交”与“陌生人社交”。大学生在社交平台的使用中也体现出强弱关系的摇摆。第四章分析大学生群体社交平台摇摆行为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第一,大学生群体熟练操作多个社交平台,迅速扩展延伸自己的关系网,不断在人际互动中获取资源,提升社会资本。第二,大学生群体处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情绪饱满、精力充沛是其主要特征,他们通过呈现不同角色以满足不同的情感需求。消极影响:首先,大学生群体已经习惯于利用社交平台来获取信息与进行社交,复媒体时代信息的冗杂与社交关系的泛滥,导致他们会对错过某些信息和内容产生错失心理,并逐步转化为持续存在的焦虑状态,从而致使某些大学生社交平台依赖、沉迷。此外,大学生轮换使用多个平台会产生相对应的多个角色与多种社交关系,伴随着平台的拓展与角色的增多,会对大学生群体造成一定的社交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