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弱毒疫苗对新发PRRSV-2的效力评价与PRRSV-2 NSP1β突变疫苗株、阻断单抗研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全球性的猪传染性疾病。该病在1996年首次在中国报道,首个PRRSV分离株命名为CH-1a。2006年,中国出现了以NSP2蛋白不连续缺失30个氨基酸为特征的高致病毒株,命名为HP-PRRSV,该类型毒株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防控该病,多个弱毒疫苗被研制出来,VR2332-MLV、R98、JXA1-R、HuN4-F112、GDr180、TJM-F92和CH-1R弱毒疫苗株均为亲本株在Marc-145细胞上连续传代致弱而来。2006年以来,随着弱毒疫苗的广泛使用,HP-PRRS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随着NADC30-like毒株于2013年在国内被报道,该病毒的流行情况变得复杂起来。1.新发PRRSV-2的基因组特征、细胞复制特性和致病力分析为了解2016年以来中国PRRSV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6年至2018年自中国中部和东部采集了 136份疑似感染PRRS V的组织样本,其中42份经RT-PCR证实为PRRSV-2阳性。ORF5和ORF6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阳性样本中谱系8占比为18.38%,与QYYZ株密切相关的3个分离毒株属于新发的谱系3,其它3个分离株属于以NADC30为代表的谱系1。本研究中,4株PRRSV-2:JS18-3、ZJnb16-2、SDbz16-2、HNXX16被成功分离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基于全基因组进化分析结果显示:JS18-3属于与CH-1a亲缘关系更近的经典谱系8,ZJnb16-2属于与HP-PRRSV亲缘关系更近的谱系8,SDbz16-2、HNXX16属于谱系1。重组结果分析显示:ZJnb16-2是来源于谱系8(JXA1-like)和谱系3(QYYZ-like)的重组病毒,SDbz16-2是来源于谱系 1(NADC30-like)和谱系8(JXA1-like)的重组病毒,JS18-3是来自谱系8、1和3的三重重组病毒(CH-1a-like、NADC30-like、GDsg-like),HXXX16无重组信号。细胞嗜性结果显示:ZJnb16-2、SDbz16-2、HNXX16均无法在Marc-145细胞上复制,而JS18-3在Marc-145细胞和PAMs上均可复制。其中,JS18-3基因组上4871-6635片段与HP-PRRSV代表毒株JXA1在核苷酸序列上具有99.3%的最高同一性,表明其正在向HP-PRRSV 进化。与CH-1a-like毒株JX07相比,JS18-3在Marc-145细胞和PAMs中复制速率显著增强并可导致更加严重的细胞病变效应。动物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SDbz16-2,ZJnb16-2具有相对较强的致病力,JS18-3毒株的致病力明显强于经典8系病毒CH-1a,3株病毒均可引发仔猪出现持续性发热、呼吸困难、严重的肺部病变和淋巴结充血。本研究证实,新发谱系1和谱系3 PRRSV-2极易与其它谱系发生重组现象,重组导致出现新的致病性PRRSV-2,从而逃避常规疫苗引起的保护性免疫,亟待更新疫苗毒株和开发PRRSV-2通用疫苗。2.两种弱毒疫苗对ZJnb16-2株的临床保护效果及对新发PRRSV-2效力评价ZJnb16-2为新发的具有谱系3 PRRSV-2基因特征的重组病毒,本研究评价了 HuN4-F112和VR2332 MLV两种代表性弱毒疫苗对ZJnb16-2株的临床保护效果。疫苗免疫后血清病毒滴度测定结果显示:两种疫苗免疫猪只后7天、14天、21天都在血清中检测到疫苗病毒的存在。攻毒保护结果显示:与VR2332 MLV/ZJnb16-2和Mock/ZJnb16-2 组相比,HuN4-F112/ZJnb16-2免疫组猪只高热体温反应持续时间较短、平均日增重较高,临床症状较轻。在攻毒后21天,两种疫苗可减轻仔猪的病毒血症。但是,接种疫苗的猪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脏、淋巴结病变,微观病理变化可观察到肺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综上,VR2332 MLV和HuN4-F112均不能充分保护猪只抵御ZJnb16-2的感染。另外,弱毒疫苗免疫后在临床环境的持续存在也大大增加了疫苗株与流行毒株基因重组的概率,从而出现毒力返强问题。本研究从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交叉反应性评价了当前弱毒疫苗对上述新发PRRSV-2的整体效力。首先,经7次免疫历时270天制备了针对PRRSV-2 HuN4-F112(谱系8)和JK-100(谱系5)的高中和效价血清,中和效价在1:16-1:64之间。PAMs上中和实验结果表明针对HuN4-F112和JK-100的中和血清均无法有效中和ZJnb16-2、SDbz16-2。JS18-3可以在Marc-145细胞上复制,利用针对HuN4-F112的4份中和血清评价对JS18-3的交叉反应,结果显示血清对JS18-3的中和效价仅为1:6-1:8。这些结果表明疫苗免疫后产生的中和抗体仅可中和亲缘关系较近的毒株,而对于新发的谱系1和3 PRRSV-2不具有交叉反应性。ELISPOT结果显示:在疫苗免疫仔猪后的21、28天血液中可检测到针对HuN4-F112、VR2332 MLV、ZJnb16-2、JS18-3、HNXX16的IFN-γ分泌细胞,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差异(20-100个IFN-γ分泌细胞/106个PBMC),这也证实了免疫疫苗后产生的细胞免疫对于当前国内的不同谱系PRRSV-2存在一定交叉反应性。由此可见,疫苗免疫后滞后且微弱的适应性免疫反应是弱毒疫苗交叉保护效力不足的重要原因。3.NSP1β点突变和NSP1随机突变的HuN4-F112疫苗株病毒拯救Ⅰ型干扰素对调节适应性免疫反应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弱毒疫苗仍然可以抑制Ⅰ型干扰素的产生,这对疫苗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存活具有巨大的益处,因此开发一种干扰素抑制功能减弱或者消除并且能够激发干扰素反应的疫苗将有助于改善其交叉保护效力。NSP1β是PRRSV重要的干扰素拮抗蛋白,其121-135位氨基酸与天然免疫抑制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选择NSP1β作为研究目标。首先以疫苗株HuN4-F112为模板,构建了该疫苗株的感染性克隆,转染Marc-145细胞后成功拯救出子代病毒。然后,基于HuN4-F112的感染性克隆,分别构建RR128129AA、KR124128AA、L126A、L135A 四种 NSP1β 蛋白编码区域的突变质粒,并成功拯救病毒。突变株在Marc-145细胞和PAMs细胞的生长特性表明:突变株在Marc-145的生长特性与亲本毒株无明显差异,然而,vRR128129AA、vKR124128AA突变株在接种PAMs后生长缓慢直至48 h被清除,而亲本株HuN4-F112、vL126A、vL135A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复制逐渐增强。qPCR结果表明:vRR128129AA、vKR124128AA 突变株感染 PAMs 24 h 后,可引起 IFN-α、IFN-β和ISG15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见,突变的引入使得疫苗株病毒快速被PAMs清除,呈现一过性感染特征,并减弱了其天然免疫抑制功能同时激发了一定的天然免疫反应。综上,vRR128129AA、vKR124128AA突变株免疫后可能存在的毒力返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激发的干扰素反应将有效调节适应性反应,未来可以作为PRRS防控新型候选疫苗株。为探究NSP1蛋白上多个干扰素敏感位点,本研究首先采用易错PCR方法成功扩增出NSP1编码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每个克隆均含有6-8个不同位置的点突变。随后成功构建含NSP1随机突变基因的HuN4-F 112感染性克隆,阳性质粒中突变质粒占比为20%。将构建成功的部分重组质粒转染Marc-145细胞后成功拯救NSP1蛋白随机突变病毒,这为后续给予突变病毒干扰素压力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来发现PRRSV NSP1上多个干扰素敏感位点打下坚实基础,也为PRRSV干扰素敏感疫苗株的研制提供了 一种新方法。4.PRRSV-2感染PAMs阻断单抗制备不同谱系PRRSV-2在感染靶细胞时所利用的受体是不变的,因此针对受体蛋白的单抗理论上可以阻断多个谱系病毒的入侵。pCD163是PRRSV感染PAMs的核心受体。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 pFAST-HTB-pCD163-SRCR5-9重组杆粒,转染sf9细胞后,pCD163-SRCR5-9蛋白分泌表达于培养上清中。体外病毒结合试验结果显示,表达的pCD163-SRCR5-9蛋白可以与ZJnb17-1、HNXX16毒株结合,从而阻断病毒与PAMs表面受体的结合。表达的pCD163-SRCR5-9蛋白免疫小鼠后的血清经检测能够封闭PAMs表面PRRSV-2感染关键位点从而阻断病毒的感染。利用传统单克隆抗体技术结合IFA的方法筛选出12株针对该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其中单克隆抗体8H2和4H7对于来源于多谱系的PRRSV-2感染PAMs具有阻断作用,平均可使感染病毒的滴度下降100-1000倍,病毒拷贝数下降约104。表位鉴定结果显示,8H2、4H7单抗识别的部位分别位于pCD163蛋白的PSTI和SRCR6区域,识别的表位位于1-15位和1-30位氨基酸。研制的广谱阻断单抗可应用于临床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感染母猪治疗。此外,PRRSV-2感染PAMs关键区域的鉴定,拓展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抗PRRS猪培育方面的应用。
其他文献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发病率高且复杂的乳腺综合性疾病,给奶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人类的健康也有巨大威胁。乳房炎主要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致病菌共同引起,其中革兰氏阴性细菌约占所有病原体的40%。大肠杆菌是主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可通过细胞壁内毒素脂多糖(LPS)引起乳房炎并诱发级联炎症。蛋氨酸二肽(Met-Met)是一种功能性小肽,在奶牛乳蛋白合成以及胚胎发育等过程中的作用已被阐明,但其是否具有缓
MicroRNA(miRNA)是一种由内源性基因编码的18-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通过与靶基因3’非翻译区(3’UTR)特异性互补结合抑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已有研究表明,miRNA在胚胎着床期的转录后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哪些miRNA在着床期发挥调控作用尚不清楚,miRNA调控胚胎着床的分子机制尚待解析。本研究以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RNA测序法挖掘妊娠第一天(D1
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是一种寄生于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皱胃中的吸血性寄生虫,在我国呈广泛性流行,给中国的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抗蠕虫药物对于捻转血矛线虫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近年来耐药株频繁出现,增加了该病防治的难度。线虫生命调控关键基因作为新型药物靶点的筛选及抗蠕虫药物开发是目前捻转血矛线虫病防控的重要研究方向。蜕皮是线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必经的生命过程,当该过
长链脂肪酸是饲料中含量最丰富的脂肪酸,其一方面可以作为机体高效的供能和储能物质,另一方面能够调控细胞内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和基因表达,构成生物膜结构,对神经系统的发育、肠道健康和机体免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畜牧生产中,长链脂肪酸可以改善商品猪的生长性能,对仔猪断奶阶段的健康生长和发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影响长链脂肪酸促生长效果的因素和机制还不明确,长链脂肪酸的肠道吸收机制尚无定论。因此,针对长链脂肪
重金属镉是常见的环境和工业污染物,具有明显的雌性生殖毒性。镉污染不仅会损害禽类繁殖系统,降低生产性能,还会在蛋中累积,对禽类的胚胎发育,以及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本研究首先研究饲粮镉污染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镉对蛋鸡的生殖毒性作用及其机制。通过研究镉污染对机体钙稳态及蛋壳腺参与蛋壳形成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镉影响蛋壳质量的分子机制;通过研究镉污染对肝脏损伤及脂质
家禽卵巢中早期卵泡的发育与卵母细胞及颗粒细胞之间的物质传递和信息通讯密切相关,而细胞因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媒介作用。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而且还可以调节细胞的迁移、分化和有丝分裂。细胞因子包含很多种类,各种细胞因子经由旁分泌或自分泌以及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间的物质运输、信号通讯对卵泡形成发育产生作用:调控颗粒细胞的增殖分化、激素分泌和其他细胞因子生成等。而细胞因子参与家禽早期卵泡生长发育相
脂肪沉积和肌肉发育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是改善肉品质的关键。金华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与长白猪相比,它具有肉品质性状优良、肌内脂肪含量高等特点。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基因芯片等技术筛选得到金华猪和长白猪的品种差异基因GADD45α(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基因45α),其在金华猪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长白猪。但是,GADD45α是否能够调控脂肪沉积特别是肌内脂肪沉积还鲜见报道
泌乳反刍动物需要大量葡萄糖以维持泌乳能量和合成乳成分,因此为奶畜提供适量的代谢葡萄糖,是维持奶畜高产的物质前提,也是维护乳腺健康的重要保障。有关葡萄糖供给影响奶畜泌乳性能方面已有不少研究,但涉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仍然不足。因此,明确乳腺葡萄糖供给对奶畜乳腺泌乳性能的调节及其代谢机制,对于完善反刍动物葡萄糖营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论文通过大群采样分析、体内乳腺局部葡萄糖梯度灌注、奶山羊乳腺原代上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PCV2感染会引起淋巴细胞减少和组织细胞浸润,从而导致猪的免疫抑制。PCV2基因组是闭合、共价的环状单链DNA,大小为1.7 kb。目前已知PCV2约有11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两种主要的编码蛋白是:orf1基因编码的复制酶相关蛋白Rep和orf2基因编
冠状病毒具有广泛的天然宿主,可感染人类、畜、禽和其他脊椎动物,且具有跨物种传播能力。感染猪肠道的冠状病毒主要有甲型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和猪甲型肠道冠状病毒(Swine enteric alphacoronavir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