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既关系到一国的粮食安全,又影响到非农部门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对农业进行不同程度的支持。财政支农支出作为我国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保障农民收入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改善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供给质量,以支农支出经济效率的提高加快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引领我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结合公共财政理论、农业基础理论及农业与经济增长理论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发展历程、规模演变及结构概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要研究:(1)透析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及其效率的基本理论,明确财政支农的有关概念及统计口径;(2)依据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特点,归纳出适合我国借鉴的经验;(3)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我国历年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结构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4)运用DEA模型对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分析表明:第一,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的稳定性较差,支农支出增长速度的波动性较为明显。政府财政支农的相对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国家财政支农的力度依然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需求。第二,支出结构不合理是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财政支农支出在农基建、农林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及农业科研上的投入比例有待优化。我国农业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重视与加强。第三,财政支农中地方与中央的财政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承担了主要的支出责任,为此,有必要完善现有财税体制,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农的财权与事权,在此基础上确保支农支出水平的稳定增长。第四,区域间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存在差异,由于各省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重视程度,政策执行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支农效率存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