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四大泉群水化学动态的差异性特征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arm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南市区内分布着久负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导致泉流量减少、水质恶化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本文主要以济南四大泉群为研究对象,进行泉水采集与水化学测试、泉水动态监测、水文地质钻探、水化学示踪和室内溶蚀实验,从四大泉群的水化学成分、水温以及电导率等数据入手,采用室内实验结果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计算相结合方法分析四大泉群水化学差异性形成特征,提出针对四大泉群泉水水质保护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1)四大泉群泉水中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济南四大泉群水化学特征表明,趵突泉、黑虎泉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型,五龙潭和珍珠泉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2)四大泉群泉水的电导率动态特征总体上呈现的大小趋势为:黑虎泉>趵突泉>五龙潭>珍珠泉,说明五龙潭泉群及珍珠泉的补给路径相对黑虎泉和趵突泉较远。根据电导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可知,四大泉群电导率总体上是从南到北逐渐减小的。(3)四大泉群泉水的水温常年较稳定,五龙潭、珍珠泉、黑虎泉、趵突泉的平均水温分别为17.85℃、17.8℃、17.32℃、17.44℃,其中五龙潭的泉水水温最高,珍珠泉次之,其次是趵突泉和黑虎泉,泉水温度的差异说明四大泉群的补给来源水循环深度存在差异。(4)泉域的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结构、溶蚀作用以及径流通道的差异性影响泉水的水化学组分形成。四大泉群的含水介质主要是岩溶管道,汇水面积较大,地下水中离子来源于较远处的外源水,且岩溶泉是一个开系统,与大气圈接触比较紧密,水循环迅速,水量和水质更新速度较快,所以,四大泉群泉水中的Cl-、SO42-和NO3-浓度较小。(5)通过不同岩性的溶蚀实验结果可知,相对于单一岩性,垂向混合岩层对水质的影响较大,实际野外地层条件水流交替的溶解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岩溶化过程。结合四大泉群常规离子含量数据可知,黑虎泉和趵突泉的Ca2+、Mg2+和HCO3-含量较高,说明趵突泉和黑虎泉的溶解作用相对五龙潭和珍珠泉较强。(6)通过建立不同水源的混合模型,说明近年来四大泉群补给水源中地表渗漏补给泉水占比越来越高,其中兴济河、历阳湖和玉符河补源水对黑虎泉的影响较大;兴济河补源水对黑虎泉、五龙潭和珍珠泉的补源效果较好;玉符河补源水对四大泉群均有补源效果,且补源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7)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计算表明,研究区水化学特征虽然整体上受方解石、白云石、岩盐和石膏的溶解沉淀作用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影响,地下水水中Ca2+含量主要是由于方解石和文石的溶解所产生,石膏和硬石膏的溶解相对较少。
其他文献
针对我国"政府人"道德滑坡、道德失范这一现象,应该为其设置一道行为的道德底线.这条道德底线就是"廉洁"二字,它是"政府人"不应忘记的基本道德常识."政府人"守住道德底线的角
本文阐述了MD-50型钻机在三峡链子崖危岩体整治工程中的试验与应用,表明该钻机具有钻进能力强、适应性好、配套钻具优、效率高的特点。认为该钻机是目前我国在危岩体整治工程中值得
研究了多次加工对高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的影响。同时考查了抗氧剂在木塑复合材料多次加工过程中的作用效果。采用双螺杆造粒、单螺杆挤出的方式加工木塑试样,并
编者按:2003年4月18日,在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月活动中,柳传志先生应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邀请,在"三湘论坛"作了一场以"现代企业管理"为主题的学术演讲报告,受到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强调: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是新阶段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解决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所面临新的问题、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大法宝.我们应顺
本文以泰(安)—莱(芜)一级公路膨胀土为例,研究了生石灰用于减低膨胀土灾害的效果。泰莱路膨胀土属中、弱膨胀土。掺灰击实后,最大干容重减小,最优含水量增大,击实曲线变得平
目的:对雌、雄皱纹盘鲍内脏脂质进行提取及测定,主要对其脂肪酸和磷脂组成进行分析比较。方法:Floch法提取雌、雄鲍鱼内脏脂质,测定脂质基本指标,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磷脂、
在链子崖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下,应用声频大地电场法、综合电磁法、激电测深法、声波跨孔探测及多次覆盖浅层反射波法等多种物探新技术方法,并紧密结合该地区地质条件,对链子
模式植物拟南芥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起重要作用。对拟南芥突变体的鉴定和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是拟南芥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旨在对本实验室新近获得的一个拟南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