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外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歌和道家美学思想的研究上有着深厚的学养,相关著作丰富,对中西语言及美学特质的比较与汇通是叶维廉理论研究的主轴。叶维廉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指出中西方诗歌在语法和美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发现并肯定了中国古典诗的美学特征,提出中国古典诗在美学和语法上的优点可以补救西方诗歌的不足,分析了西方现代诗歌在美感意识上表现出的与中国古典诗歌趋同的现象。论文分为三章来进行论述,以叶维廉的诗学著作及其创作实践为研究的主要文本依据,从异同中去追寻叶氏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探究其理论逻辑的发展轨迹。第一章以语言为切入点,首先介绍叶维廉在译诗过程中,所亲身感受到的中西诗语言在表现和美学上的差异,并由此来论述叶维廉对“言无言”这一独特言说方式的肯定,叶维廉认为“言无言”的言说方式,使中国古典诗歌更容易获得“物我通明”美感和趋近“指义前”的世界。接着,以叶氏对庞德的研究为例,分析中国古典诗语言及蕴含其中的美感意识对英美现代诗的启示。第二章是从意象入手,指出对“自身具足”意象的安排是中国古典诗和英美现代诗构建美感意识的方式之一。首先从叶维廉的诗学理论出发,分析中国古典诗中“自身具足”的意象所构建的审美空间张力,叶维廉称之为“水银灯效果”或“蒙太奇”;然后,阐述叶维廉对艾略特和中国古典诗人在创作方法上的研究,叶维廉注意到虽然艾略特和中国古典诗歌没有什么接触,但是他和中国古典诗人都通过对意象的安排来构建诗歌的美感意识。第三章论述的是叶氏对中西诗歌美感意识汇通的“哲思”。叶维廉受现象学理论的启发,并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美学思想联系起来考察,指出中西诗歌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美感意识,是因为中西观物方式的不同造成的。故本章首先分析叶维廉诗歌理论中关于中西观物方式的研究观点,进而论述叶维廉眼中的西方现代哲学家和诗人对“物自性”的追寻以及现象学与道家美学在追求本真世界这个层面上的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