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边缘区理论及对策研究——武汉市实证分析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e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对城市边缘区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从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历程、形成机制、特征、问题等方面的研究着手,探索了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快捷的、有效的解决城市边缘区无序蔓延的方法。这不仅对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节约土地资源,促进城市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采用了RS和GIS技术,以武汉市城市演变的历史过程及边缘区的形成发展为例对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国内外城市边缘区概念的辨析入手,提出了适合目前中国国情的大城市边缘区的概念;研究了城市边缘区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比较了国内外城市边缘区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总结了国内外划分城市边缘区的方法;并提出了我国目前城市边缘区划分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论文着重对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的组成要素、功能、普遍特征、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形成了研究大城市边缘区的理论方法体系;并实证了采用RS和GIS技术,结合系统论的、综合的方法研究城市边缘空间复杂问题的技术方法路线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以武汉市为例,对影响城市边缘区的主要物质要素工业、住区、生态环境以及主要非物质要素社会空间问题展开了较深入的影响研究;针对我国大城市边缘区无序蔓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对建立城市边缘区反蔓延生态控制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溯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城市边缘区反蔓延生态控制圈”的思路。这种思路试图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塑形”,从而控制城市在边缘区的快速无序蔓延,调和城市与自然的矛盾,引导城市在跨越城市边缘区的严格管制范围之后,依托城市内部伸展出的快速捷运系统生长出新的城市发展空间,使城市有机的增长。保护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资源,维护城市边缘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城市有序、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其他文献
空调系统的广泛使用加剧了建筑制冷能耗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能源问题日趋紧张,这使得被动式建筑设计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夜间通风降温技术由于其具有节能效果明显、在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人为灾害也有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类灾害,由于城市的人口和物质集中的趋势,造成城市主体在灾害面前显得越来越脆弱,经常由于各类
疗养院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类型,承担着民众康复治疗休养的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使得我国民众的亚健康问题愈发严重,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科学技
从廉租房政策的提出至今,我国的廉租住宅建设已经历了十多个年头,并有效解决了我国城镇中相当一部分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然而有的住并不意味着住得好、住得舒适。当前,我
学位
我们正身处于技术无所不在的时代,技术几乎决定着一切,拥有既可敬又可怕的决定性力量,技术缔造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也践踏了万物生息的地球家园,技术的建设力与破坏力在同时增长
我国大城市正在陆续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日趋严重、少子化格局明显、高龄化呈上升趋势、中心城区与郊区老龄化发展不平衡成为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的大城市的养老现状。
地质遗迹博物馆是以展陈重大地质变迁活动及其在当今遗留的重要场景与事件为主题的博物馆。在遗迹保护观念日益增强和灾后注重人性关怀建设的双重力量推动下,以地质遗迹为主
随着中国低碳经济模式的推进,节能和减排是今后汽车发展的主导方向,而电动汽车正是解决这两个技术难点的最佳途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大车企业积极研发,电动汽车产业开始呈现
本文主要研究建筑设计在群体空间、单体造型上与形式设计相关的分形理论,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试图系统性的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讲述分形理论的运用。论文以数学分形理论为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