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胸部X线定位为金标准,分析改良微泡实验法右心房微泡密度分级与PICC尖端位置的关系;通过计算改良微泡实验法在识别PICC尖端在位的特异度和敏感度,探究一种可节约时间和成本、准确且无创的PICC尖端定位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诊断性研究,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年龄≥18岁的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ICC门诊、重症医学科,经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的患者均需依次完成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改良微泡实验法、胸部X线定位。改良微泡实验法从剑突下或心尖四腔心切面观察右心房微泡显影密度,分为Ⅲ级:Ⅰ级大量微泡,Ⅱ级少量微泡,Ⅲ级无微泡;胸部X线定位为金标准,分为在位(理想位置)和非在位(非理想位置、异位)。其中剑突下或心尖部四腔心切面不清晰、胸部X线不清晰、未修复的心内分流患者以及孕妇给予排除。应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对三组不同PICC尖端位置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微泡密度分级与胸部X线判断的PICC尖端位置的关系,两者间的相关程度用列联系数C表示。胸部X线定位法和改良微泡实验法判断的PICC尖端位置可能会出现四种对应关系:两种方法均证实导管尖端在位;两种方法示导管尖端非在位;胸部X线表明导管尖端非在位,改良微泡实验法却示在位;胸部X线表明导管尖端在位,而改良微泡实验法示非在位。根据以上关系计算改良微泡实验法识别PICC尖端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等相关评价指标。结果:1.120例PICC置管患者,2例拒绝参加本研究、3例因右心房超声不清晰、2例因自觉不耐受、5例胸部X线不清晰,均给予剔除,共108例患者均完成改良微泡实验和胸部X线尖端定位。2.根据108例患者的胸部X线定位结果,尖端位置理想组69例(63.9%),非理想位置组33例(30.6%),异位组6例(5.5%)。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改良微泡实验法中Ⅰ级微泡者74例(68.5%)、Ⅱ级微泡者25例(23.2%)、Ⅲ级微泡者9例(8.3%),其中Ⅰ级微泡者中有2例在右心房还可见到白亮色线条。4.微泡密度与导管尖端位置存在相关性,呈中强度相关,列联系数C=0.632。Ⅰ级微泡中尖端位置理想的患者占90.5%,Ⅱ级微泡理想位置者占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Ⅰ级微泡中异位率0%,Ⅲ级微泡者中异位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Ⅱ级微泡非理想位置占88.0%,Ⅲ级微泡非理想位置占66.7%,尖端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5.108例患者中,胸部X线确定PICC尖端在位(理想位置)者69例、非在位(非理想位置、异位)者39例;改良微泡实验法判断PICC在位(理想位置)者70例、非在位(非理想位置、异位)者38例;两种方法均证实导管尖端在位者66例;两种方法示导管尖端非在位者35例;胸部X线表明导管尖端非在位而改良微泡实验法却认为在位者4例;胸部X线表明导管尖端在位,而改良微泡实验法示非在位者3例。改良微泡实验法判断PICC尖端在位的敏感度为95.7%(66/69),特异度为89.7%(35/39),漏诊率为4.4%(3/69),误诊率为10.3%(4/39),阳性预测值94.3%(66/70),阴性预测值92.1%(35/38),Youden指数0.85。两种方法结果间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6。结论:1.改良微泡实验法中右心房超声切面的获取应将剑突下切面和心尖切面结合应用,而且应以在四个腔室,尤其是右心房充分展开,清晰显示三尖瓣作为最佳观察切面。2.改良微泡实验法中微泡密度分级与PICC尖端位置存在相关性,呈中强度相关;具体关系为:(1)Ⅰ级微泡:理想位置;(2)Ⅰ级微泡+白亮色线条:右心房;(3)Ⅱ、Ⅲ级微泡:非理想位置或异位于其他静脉。3.与胸部X线定位法相比,改良微泡实验法识别PICC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且操作简单、无创、用时少、费用低。4.改良微泡实验法可作为PICC在位的筛选性检查,有技术限制或可疑者再进一步行胸部X线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