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进行,中国进出口监管量急剧增长、中国海关面临着管理资源相对不足,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这一基本矛盾,海关传统的单一监管模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中国海关审时度势,积极引进发达国家海关普遍适用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基本矛盾。2003年,风险管理机制被中国海关作为深入改革、推进海关现代化第二步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海关各项业务的开展,围绕该机制展开。经过多年发展,风险管理机制已经逐步建立,海关工作每个领域和层级都已经被风险管理所涵盖,特别是全面推行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分类通关改革,显著提高了中国海关的管理水平。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海关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呈现出来。以黄埔海关为例,作为中国的41个直属海关之一,该关是中国海关风险管理理念统筹下的进出口分类通关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它的发展本身就是中国海关的实践风险管理的缩影。该关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成绩,但受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制度、规范等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在风险管理及监管模式的发展上仍有“瓶颈”,如果不从监管模式上进行结构性调整,近年来为解决通关压力的多项改革成效将可能被快速增长的业务量抵消。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提出将海关风险管理下的分类监管作为破解“瓶颈”的突破口。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在风险管理及分类监管领域的研究成果,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结合,确定以风险管理理论和差别化管理理论为研究提供理论解释;之后对黄埔海关风险管理及监管的现状、制约发展的“瓶颈”及其原因进行研究;最后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海关风险管理及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海关实际需要,从构建分类监管模式这一视角,以企业分类管理为基础,以系统建设为手段,以分类通关为重点环节,作业制度改革为动力,对创新海关管理方式,提高监管效能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