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参是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临床常用中药之一,目前已大面积人工栽培,但有关丹参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还很薄弱,人工栽培的理论与技术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直接影响了丹参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本试验以方城丹参为材料,通过不同育苗时间及方法、覆盖方式、摘花蕾、肥料种类及用量、质地土壤等对裕丹参生长发育的系统研究,得出裕丹参最佳栽培模式与技术,以期为裕丹参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育苗时间和育苗覆盖物试验结果表明,育苗时间以6月下旬较为适宜;遮阳网较麦秸覆盖更有利于丹参苗的生长发育。表现为出苗快,苗整齐度高,平均单株叶面积、最大根粗、根干重、叶片生长动态、幼苗高度等性状优良。2.不同质地土壤对裕丹参产量和质量有显著影响,丹参以砂土地种植最佳。表现为单株根鲜重达317.95 g,较壤土、粘土分别提高14.51 %和37.31 %;丹酚酸B含量达8.87 %,丹参酮ⅡA含量达0.30 %,分别较壤土、粘土提高了103 %、25 %和83 %、7.1 %。3.不同播期同一移栽期和同一播期不同移栽期试验结果表明,早育苗与早移栽有利于裕丹参的生长发育和有效成分的积累,以6月下旬育苗、10月下旬移栽较适宜。4.大田不同覆盖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麦秸覆盖和地膜覆盖的丹参产量极显著高于露地栽培,且麦秸覆盖的产量高于地膜覆盖,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在有效成分含量上,在10月份均以地膜覆盖含量最高,表明塑料地膜覆盖最有利于丹参生长发育。5.花蕾摘除不同次数的试验结果表明,摘除花蕾较不摘除花蕾能显著增加丹参的根产量,且随着打花次数的增多,根产量呈增加趋势,但摘除两次花蕾和不间断摘除花蕾在根产量上无显著性差异;在有效成分含量上,各处理的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含量均分别在9月、10月份含量达到高峰,摘除花蕾的丹酚酸B含量在各生育时期均高于CK。分析结果表明,摘除两次花蕾有利于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提高。6.不同生长年限试验结果表明,2年生丹参在平均根长、平均根直径和根条数上均多于1年生植株,平均单株鲜根产量和平均公顷产量亦极显著高于1年生裕丹参;2年生丹参的丹酚酸B含量高于1年生,而1年生裕丹参的丹参酮ⅡA含量高于2年生,且1年生、2年生裕丹参在有效成分含量上均达到了药典标准。7.化肥不同施入水平试验表明,施肥处理的丹参产量高于未施肥处理,且N、P、K配施的产量高于单施处理,以T4(氮:磷:钾为7.5 kg:18.5 kg:15 kg)产量最高;有效成分含量上,以T5(氮:磷:钾为5.0 kg:12.5 kg:10 kg)较高。8.芝麻饼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未施肥处理,表现为T3>T4>T2>T1>CK,且各处理间都达极显著性差异,综合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以T3,即每公顷施2250 kg芝麻饼肥较宜。9.农家肥试验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的产量都极显著高于未施肥处理,且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各施肥处理间也都达到极显著性差异,综合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以T4,即每公顷施30000 kg农家肥较宜。10.不同地理环境的丹参生长结果表明,坡地向阳的地理位置更有利于裕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的积累;不同地理位置丹参的根产量与与周围土壤中的养分和微量元素的相关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