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技术理论探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f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究竟什么样的技术才能真正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呢?就“适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国内外很多有识之士越来越认为,在当代,适用技术就是能够适合于具体环境条件的,自身结构合理的并从而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和实现人和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技术,它已经成为人类在设计和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确的技术抉择,它真正体现了现代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根本要求。
   历史上最早的适用技术理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和经济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为寻找它们的最佳“结合点”而提出的一种技术发展理论。随着可持续发展观日益替代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以后,适用技术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先后经历了几种不同的理论形态的不断演进,越来越成为当代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先进的技术发展理论和技术哲学。
   过去人们关于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研究,往往只关注于“技术与经济”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视角很窄,因而给技术理论的研究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和反思适用技术理论研究的认识维度或认识视角这一前提性的重要问题。本文把“人类、技术、经济、社会与自然”这个大系统,即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亦即把技术、经济、社会、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发展的本质关系,作为我们试图准确界定和正确解析适用技术这个概念的最根本的分析框架和认识视角。
   基于这样的认识视角,本文对适用技术这一重要概念重新给出了一个新的较为全面的界定。这就是:所谓适用技术是指能够适合于一定时空下的外部具体环境,自身形成了合理的结构与匹配的功能,从而取得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效益在内的最佳的综合效益,实现人和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技术。这个定义的内涵是明确的,外延也是丰富的。从具体形态看,适用技术可以是一种技术产品、技术服务,也可以是一种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技术知识,还可以是一种技术战略、技术思想、技术理论、技术观念,甚至也是一种技术哲学。
   对于上述适用技术概念的界定,本文进一步强调指出,适用技术既是因地制宜、“随遇而安”的技术,又是因时制宜、“与时俱进”的技术;它既是高效率的技术,同时更是高效益的技术;它的评判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它的系统结构是由先导技术个体(单元)或主导技术个体(单元)所构成的技术硬核,与由继后技术个体(单元)或辅助技术个体(单元)所构成的技术保护带之间的合乎目的的相互整合,是“技术硬核”与“技术保护带”相互之间互补再造而成的有机综合体;它的系统功能包括了对环境的改造控制功能和对环境的协调适应功能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是这两个对立的功能倾向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统一。由此可见,适用技术的硬核单元与保护带单元之间,适用技术的改造变革功能与调节适应功能之间所形成和造就的上述这种动态平衡关系和反馈循环机制,正是适用技术所特有的结构与功能,也正是适用技术的真正意义所在。
   适用技术理论自其产生以来,大体上经历了从“强调技术自身因素的适用技术论”,到“强调技术环境因素的适用技术论”,再到“强调技术与环境综合因素的适用技术论”这样一个历史演化的基本过程和轨迹。事实上,这三种适用技术理论的不同形态之间的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前后更迭和不断进化,正是体现出了适用技术理论的多样性的统一,也清楚地表明了适用技术理论的历史演化的基本线索,显然,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理论自我上升和发展的过程。
   本文最后分别从强调适用技术的系统建构方式和强调适用技术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两个方面的视角,揭示了当代的适用技术的多重本质特征。从强调系统建构方式的视角来看,当代适用技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创造性、耦合性和自组织性等;从强调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视角来看,当代适用技术的本质特征则在于它与自然、经济、社会、人类及科技体系自身等各方面之间,都形成了彼此“相容”和“整合”的、互动多赢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本质关系。
   总之,在当代,适用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与经济、社会、人类及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相容整合的技术,是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以及和谐社会的正确的技术抉择,是支持和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技术基础和中介手段。它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本质关系,真正代表了现代技术发展的正确途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向。
其他文献
时尚产生于传统与求变之间的差异和张力。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序,传统的社会功能一般是遏制个体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的超范围欲求,这一遏制不论是软性的还是硬性的,其约束力都明显与人类欲求的无限性相悖,造成二者之间的差异。时尚作为人类欲求的一个反应,其主要特征是对旧事物的否定,这就导致了时尚文化中必然蕴含反叛性的因素。以往从文化方面对时尚的研究基本上持消极的态度,大部分集中在对其媚俗文化的批判上,或者把它归
学位
关于“个人应该为其自身行为的后果负责”这个命题,在许多社会科学的论述中,俨然是一项视为当然的伦理假设。但在现今的金融实务运作中,却经常违反这个信念,本文主要阐述这类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未来该有的因应之道。  本论文除了前言与结论外,共分为五章。  前言部分概述金融活动对现代生活的重要影响,以及金融乱象的来由。  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和历史两条线索,说明在主流的自由经济的理论中,自始就回避对于”权力”面
学位
佛陀跋陀罗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天竺名僧,曾游学罽宾,后半生弘法于汉地的长安、庐山、江陵和建康等地。他在教授禅修和译经等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本论文在广泛收集、认真整理和仔细辨析佛教典籍及相关史料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重要研究成果,对佛陀跋陀罗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论文共有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对佛陀跋陀罗的生平进行考辨,包括对佛陀跋陀罗
学位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西方文明对伊斯兰教传统社会产生冲击前,什叶派伊斯兰教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内涵、演变和特征。其中主要探讨什叶派主流——十二伊玛目派的相关思想,包括伊玛目宗教政治领袖地位的确立和继承问题,什叶派宗教学者代理隐遁伊玛目职能的思想,什叶派对于世俗统治者的基本认知和立场。目的是阐述什叶派伊斯兰教传统政治思想对当代霍梅尼政治思想的影响,并论证什叶派与世俗政治的相互关系模式。  在将近千年的时间内
学位
堕胎是实践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堕胎问题本身体现着一种深刻的道德困境。在实践中,应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是本文要论述的核心问题。  除了导论和结论外,论文一共分为四章。  导论主要交代了堕胎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简要论述了堕胎的概念以及关于堕胎的争论。堕胎的道德性问题依赖于一种普遍主义的实践推理。康德的普遍法则为普遍的堕胎准则提供了很好的解释。然而,不管其解释如何,脱离了胎儿是否是
学位
在韩国哲学思想史上,崔汉绮因其以传统儒学思想为基础,吸收借鉴近代两方自然科学知识,建立独特而完整的“运化气学”思想体系,并从其独特的运化气学思想视角,对传统儒学和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和解读,以运化气学社会思想理论对人类本质的问题和社会体系的和谐,乃至世界与人类的和谐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撰写近干部专著,被称为代表城市平民利益的进步科学家、哲学家和朝鲜朝末期具有代表性的实学家。崔汉绮独特而完
学位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总结。人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  传统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伦理道德教化的国家,这种注重也表现在它对传统中国民众社会关系的关怀上。“人伦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国对“人伦关系”的注重,则体现于很早就已经开始的“人伦家教”——所谓“人伦家教”,则指“家庭”在教育其家庭成员如何认识、处理“人伦关系”方面的教育内容、
学位
本文《华藏世界:华严学的净土信仰--从东汉到唐宋》旨在梳理华藏世界成为中土佛教徒终极目标的历程。主要有两方面的收获:一方面在千年积淀中梳理出华严学的净土信仰丰富的变化历程。二方面是发掘其不变的宗旨。同时解答两个问题:第一、华严学本身的净土信仰是什么?与其他净土信仰(如弥陀净土)有何相关与区别?第二、华藏世界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使其流传千百年,迄今仍备受信众崇敬?  学界向来关注的中国净土信仰主要有三类
学位
“佛教三圣信仰模式”是指以“一佛二菩萨”为中心所发展出来的宗教形式,既包含了相关的教义、意识与信念,也涵括了由此延伸出的实践行为与礼拜仪式。本文《佛教三圣信仰模式研究》旨在探究这套典范学习模型的实质内容,梳理它在中土模式化的历程及培养信众美德的宗教性机制。  中土出现过许多一佛二菩萨组合,如:西方三圣、华严二圣、药师三圣等,从石窟到寺庙,从造像碑、佛龛到大藏经扉页图,触目可见。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供
学位
从总体上看,西方传统哲学热衷于将本来统一的世界分为两个不同甚至对立的世界:“现实生活世界”和“先验世界”,“先验世界”构成了传统哲学矢志不渝的理论旨趣。所谓“现实生活世界”,简而言之,即是我们日常生活于其中的这个感性、具体、切身的现实世界;而所谓“先验世界”在此乃是与“现实生活世界”相对立而言的,是指脱离或超越于“现实生活世界”,与感性经验世界分离且在其之上的世界。在传统哲学家的语境下,“现实生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