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翻译活动诞生之日起,绝大多数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都是围绕着“如何译”、“怎么译最忠实”的话题来展开研究,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始终没有变。翻译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转向了译入语研究视角。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了“创造性叛逆”理论,认为“翻译即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揭示了原语进入译入语文化中,两者所进行的一系列碰撞、融合和背叛的现象。本文引入了阐释学的概念,认为翻译过程其实是理解与解释的过程。论文在探讨前理解和视域融合基础上提出,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文本翻译乃至文化交流实质上是不同的视域之间实现融合。理解的前理解决定且造成了创造性叛逆,而根植于一定语境中的创造性叛逆则是两种文化视域融合的表征。 创造性叛逆与译者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紧密相关。通常所说的译者主体性只是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影响,而在整个翻译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翻译主体。创造性叛逆是主体性的表现,而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则应该是翻译的主体,译者一个人的主体性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翻译中的主体性必定是主体间性中的主体性。对翻译主体性和多重主体的研究与分析表明,在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中应叛逆有“度”。 本文选取了葛浩文对莫言《天堂蒜苔之歌》的英译本,从语言学层面和文化层面着手分析了英译过程中存在的创造性叛逆,通过实例分析并结合影响创造性叛逆的一些主要因素,进一步探索了两种不同文化的视域怎样去融合,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把握创造与叛逆的“度”。 创造性叛逆所揭示的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下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本文通过使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释并论证了文学翻译离不开创造性叛逆,而且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不是一种翻译策略。正是有了创造性叛逆,才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续。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之翻译需要叛逆,但应该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