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创造性叛逆的研究——以《天堂蒜苔之歌》英译本为例

来源 :中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x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翻译活动诞生之日起,绝大多数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都是围绕着“如何译”、“怎么译最忠实”的话题来展开研究,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始终没有变。翻译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转向了译入语研究视角。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了“创造性叛逆”理论,认为“翻译即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揭示了原语进入译入语文化中,两者所进行的一系列碰撞、融合和背叛的现象。本文引入了阐释学的概念,认为翻译过程其实是理解与解释的过程。论文在探讨前理解和视域融合基础上提出,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文本翻译乃至文化交流实质上是不同的视域之间实现融合。理解的前理解决定且造成了创造性叛逆,而根植于一定语境中的创造性叛逆则是两种文化视域融合的表征。  创造性叛逆与译者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紧密相关。通常所说的译者主体性只是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影响,而在整个翻译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翻译主体。创造性叛逆是主体性的表现,而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则应该是翻译的主体,译者一个人的主体性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翻译中的主体性必定是主体间性中的主体性。对翻译主体性和多重主体的研究与分析表明,在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中应叛逆有“度”。  本文选取了葛浩文对莫言《天堂蒜苔之歌》的英译本,从语言学层面和文化层面着手分析了英译过程中存在的创造性叛逆,通过实例分析并结合影响创造性叛逆的一些主要因素,进一步探索了两种不同文化的视域怎样去融合,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把握创造与叛逆的“度”。  创造性叛逆所揭示的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下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本文通过使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释并论证了文学翻译离不开创造性叛逆,而且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不是一种翻译策略。正是有了创造性叛逆,才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续。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之翻译需要叛逆,但应该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度。
其他文献
诗歌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直是一个难题,总结起来有如下三个原因。第一,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本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探索认知方法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习语习得的影响。本实验由青岛科技大学的60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两个自然班的学生参加。两个班一个作为实验组,另一
词汇学习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始终,是从事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学习活动的基础,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对词汇发展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研究,如何进行词汇教
简介rn信号完整性是高速系统设计的关键因素.较差的信号完整性会导致工程成本增加,延缓产品发布,降低产品收益.在当今要求产品能够及时面市的半导体市场上,忽略信号完整性可
作为加拿大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见证了加拿大文学史的发展,同时,她也是加拿大文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吃的女人》是玛格丽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出版
口译,作为当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手段,与众多领域紧密相连,特别是活跃于现代语言学及交流领域。口译研究不断发展,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越发突出。   一方面,口译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