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后现代作家,他的作品通常以城市为背景,用简单的小说形式来探讨发人深省的主题。《玻璃城》是奥斯特最著名的小说《纽约三部曲》的第一部。本论文聚焦《玻璃城》中的主体性,借鉴德里达和拉康关于主体性的理论对该小说进行解构性分析。本文旨在探究小说主人公如何试图构建其完整的现代主体以及其主体性如何在与城市活动中被解构。自现代以来,西方哲学将人类主体视为可后天构建的而并非先天的自主的理性主体。然而对于后现代思想家来说,人类主体性是过去时代错误的认知。在以德里达和拉康为代表的后现代理论中,主体性与语言被连结在一起。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主张始终有一个终极的超验所指。从而语言的意义产生于能指与所指的紧密联系,因此,完整的主体性的意义也由此产生。而德里达则强调意义的产生并非来自中心,即超验所指,而是来源于差异,能指与所指链断裂,从而解构主体性。作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代表,《玻璃城》中的主人公坚信通过能指和所指的统一结合可建构完整的人类主体性。在城市活动中,他们追寻一种由中心的存在所带来的固定的意义关系。但这种追寻以失败告终,他们的主体性因此被解构。本论文有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国内外对奥斯特作品研究的概况以及主体性的概念和德里达关于主体性解构的理论。接下来第一章详细分析了小说主人公所展现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奎恩通过找寻权威的“父亲”、自身的“创造者”以及“家”来确定自己所坚信的“中心”。而斯迪尔曼对于“中心”的追寻则是通过将上帝以及圣经作为自己研究语言和作出预言的根基。第二章讨论主人公试图建构完整主体性的过程。第一节分析了奎恩试图通过找寻心中所确信的自己唯一稳固的身份,即超验所指,来建构其完整的主体。第二节分析了斯迪尔曼和奎恩分别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将文字与外部世界一一对应,以达到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从而建构完整的现代主体。第三节论述了奎恩作为侦探调查案件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试图找寻唯一的超验意义来构建主体。第三章探究主人公建构失败的过程,其主体性被解构。奎恩并没有找到并确定自己稳固的所指身份,其主体性通过其身份在能指链上不断滑动的过程中被解构。第二节分析了在城市活动中,无论是奎恩还是斯迪尔曼都陷入了语言困境,能指与所指断裂,主体性被解构。第三节主要讨论奎恩无法找到唯一的超验意义与其所生活的后现代城市和所调查的案件相对应。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梳理和总结以及本研究所得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