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中国农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达到20.6亿美元,表明中国农业对跨国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农业吸引FDI的广阔前景下,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加强农业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改善农业科研条件,调整优化农业科研布局,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以及“提高农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借助多双边和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引资引智力度,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继续用好国外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农业领域利用FDI对东道国农业部门生产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中国的现实表现问题。然而,已有的关于FDI生产率效应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或服务业领域,而结合农业发展特点将研究视角置于农业领域的成果可谓寥若晨星。因此,本文关于农业FDI生产率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中国农业技术水平较为滞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在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农药、大型农机、农产品质量检测仪器设备、兽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藏保鲜技术、配合饲料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亟待提升。而跨国公司长期垄断着这些领域的核心技术,农业FDI进入东道国对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效应到底如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基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农业领域利用FDI的敏感性问题,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并对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进行述评。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根据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对相关的国际直接投资溢出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中国农业利用FDI:现状考察。本章将FDI在农业部门的发展历程分为起步、稳步发展、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总结;通过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对比(三次产业),分析中国农业利用FDI的规模变化;从FDI的来源国、农业内部部门(农、林、牧、渔业)以及国内地区差异(东、中、西)三个方面对中国农业利用FDI的结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农业利用FDI的方式演变情况。第四章,中国农业生产率测度:时空特征。考虑到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不宜设定统一的生产函数形式,本章选用基于非参数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在构造最佳的生产实践前沿时,为避免现有文献出现的大量技术退步现象,主要采用序列DEA而非传统的标准DEA方法;基于这一测度框架,可以得到各省份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即TFP指数);最后对中国农业生产率的总体时间趋势和省际差异两个方面的规律特征进行解析。第五章,农业利用FDI与农业生产率:作用机制。基于现有的研究,从理论上分析农业利用FDI对自身生产率影响的作用机制,本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包括直接的技术转移效应,间接的“干中学”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研发国际化路径等;同时还对农业FDI可能存在的一些消极影响进行分析。第六章,中国农业利用FDI与农业生产率:经验证据。本章通过构建合理可行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用以解释农业FDI对农业部门TFP、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实际影响;进而采用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技术进行参数估计;为了考察中国农业利用FDI与生产率关系的一般规律及省际差异性,分别对全样本和分区域样本(东、中、西)进行估计,这样有助于得到更有经济学意义的丰富研究结论。第七章,结论及政策建议。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之上,本章提出如何通过农业FDI促进农业生产率的一些对策建议。比如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研发投入,加大科研推广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