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鲤(Cyprinus carpio)是世界上主要养殖鱼类,特别是在亚、欧两洲的鱼类养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鲤的养殖历史悠久,如今它仍是我国的主要养殖品种。但是,除了池塘养殖外,一些大中型水库、湖泊的单产量均较低,原因是鲤属于底层鱼类,逃网能力强,回捕率低,通过增加放养量来提高养殖产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部题,只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更大浪费。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于1983年开始利用起捕率高的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 pellegrini)和具有抗寒能力的黑龙江野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及生长快的德国镜鲤(Cyprinus carpioL.mirror)3个亲本进行杂交选育,以期获得起捕率高、抗寒性强的鲤新品种。选育首先将德国镜鲤与大头鲤;德国镜鲤与黑龙江野鲤的两组亲本杂交,获得两组杂交子代,将这两组杂交子代杂交,获得一组杂交子代,再将此杂交子代与大头鲤回交获得了杂交第一代F1, F1自交后选择能越冬且易起捕的为F2,如此选择直至F4。其他组合在选择过程中均被淘汰。
本文用30对微卫星引物对易捕性状人工选育鲤(Cyprinus carpio)的4个连续世代共计154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4个世代(F1-F4)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7.7619、6.9189、5.0889、4.66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6215、0.7512、0.7314、0.7431;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7730、0.7135、0.7593、0.7196,人工定向选育已对群体的多样性造成了影响。Hardy-Weinberg平衡的卡方检验及F检验数据显示人工累代选育已经使群体的遗传结构发生了变化,并开始趋于稳定,表现在:偏离平衡的位点逐代增加,相邻世代之间遗传分化系数逐代减小。FST平均值0.0995提示出选育群体己处在中等分化水平,有90%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遗传距离及遗传相似性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世代之间遗传距离越来越小,遗传相似性越来越大,但与理论值仍有差距,说明还有育种潜力,应继续保持遗传效应,确保育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