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建国初期的俄语政策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s5c112j6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平衡共通语与语言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语言政策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苏联作为曾经的多民族、多语言大国,“如何处理共通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关系”成为贯穿其语言政策的一条主线。苏联语言政策的实践对多民族国家的共通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中,苏联建国初期实施的语言建设是该国语言政策活动之滥觞,这段历史对了解俄语作为国家共通语的起源及发展极为重要。然而,这一时期的政策与实践却极易被中西方学术界所忽视。本研究从倡导联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语言政策与规划目标综合框架构建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苏联建国初期(1917—1930年代)俄语政策的内容、特点、影响因素及后效,进而探索共通语政策的过程机制。本研究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俄语政策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是什么?(2)俄语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3)共通语政策的过程机制是什么?本研究遵循历史研究的路径,收集的数据包括历史政策文本、人口普查数据、教材、媒体文本、政策决策者语录、学界研究著作、当代权威专家访谈等等。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和历史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俄语政策的历史背景、政策内容、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后效。此外,在针对内部影响因素分析的过程中,研究采用历史话语分析方法对苏联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话语进行挖掘,研究了列宁和斯大林针对俄语所持的政策理念。这三种方法相辅相成,增强了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后,通过对苏联建立初期俄语政策的讨论,提出了共通语政策的过程分析框架。本研究的初步结论如下:(1)苏联建立初期,为了巩固新政权,苏俄实施的第一项语言政策(即语言建设)秉持“各民族语言平等”的核心理念,以多语制作为民主、平等的象征,牺牲了语言的统一性。在语言政策核心理念层面,语言政策决策者有意识地放弃“国家语言”这一表述,在语言政策的显性层面没有赋予俄语任何特权。这一做法既在国家层面保证了各语言的平等性,又充分利用了俄语的中立性,并对苏联建立初期的国家整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多语主义语言建设的背景下,政府始终没有否认俄语在经济流通、族际间交际中的纽带作用。“促使俄语为社会主义新国家而服务”成为俄语本体规划和习得规划的动力。在政策实践当中,苏联语言学家对索绪尔“语言政策不可能”的观点发起挑战,他们所开展的俄语标准化、俄语字母与拼写简化、词汇现代化等本体规划举措,提升了俄语表达新社会、新事物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功能最具优势的共通语。因此,在苏联建立初期,俄语政策的本质是“发展一种能够团结所有社会阶层”的共通语政策。(2)俄语政策的变迁受到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内部因素方面,苏联二元主权的政治体系决定了语言政策的权力分配机制。其中,苏共中央始终占据了决策的主导权。苏联宪法在语言问题上坚持“语言的法律平等”和“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两项基本原则。此外,在问题领域的基本属性和根本社会文化价值当中,帝俄时期遗留的语言功能问题和社会文化问题成为国家建设的阻力,影响了苏联社会对俄语的认识和判断。在语言建设后期,国家发展路线的变化改变了决策主体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在外部系统事件方面,经济条件的变迁、全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凸显了俄语的交际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此外,国家领导人的更迭成为影响政策变迁的重要外部事件。由此以来,1930年代后期,“将俄语建构成为一种符合‘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管理’‘全民交际’的共通语”成为俄语政策的核心路线。然而,为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核心理念体系不受质疑,“各语言平等”的核心理念始终没有被改变。(3)一项成功的共通语政策不但取决于自上而下的决策路径,而且取决于有效的语言政策协调机制。由于语言政策不是一个独立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决策,因此它的决策和运作往往基于特定国家的社会历史状况。在制定和实施稳定的共通语政策时,决策主体通常需要对外部因素进行考量,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在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所需要承担的任务和挑战。其中,尊重不同政策主体的价值和贡献也尤为重要。
其他文献
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尺寸水润滑橡胶轴承振动噪声机理与可靠性研究”(51175521)和国防基础科研项目“高可靠低噪声XXX设计理论与方法(B14XXX)”的支持下,针对水润滑橡胶轴承系统面临的进一步提高承载能力与抑制摩擦噪声等性能要求,综合应用摩擦学、流体力学、接触力学、热力学等理论,通过建立高承载、低转速、轴向流、轴倾斜等复杂工况下的水润滑轴承流固热耦合混合润滑模型,着重对水润滑橡胶
双边认知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长期以来影响中日关系的热点问题错综复杂,中日双边认知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使中日关系倒退,“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竞合关系突显,二者都呈现出认知的动态过程,前者表现出中日间的负面认知,后者表现出中日间的正面认知。本论文选择两者作为研究21世纪中日双边认知的案例。中日主流媒体是了解双边认知的窗口,本论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的考察,在新古典现实主义和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走过了四十余年,中国也已经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大量外资的进入对中国的经济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资进入不仅给国内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工资水平,还拉动了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的出口奇迹。与此同时,世界经济逐渐步入全球价值链时代,在以价值链为主导的全球化生产背景下,中国通过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引
当代传统音乐与舞蹈文化传承的根本力量来自教育,高校势必需要承担起主体责任。湖南理工学院以学科与专业建设为平台,同时联合政府行政机构、民间社会力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的经验,为湘北地区传统音乐与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2017年3月31日,中国四个内陆省份(河南、湖北、四川和陕西)的10座城市和一个内陆直辖市(重庆),以及省份沿海但省会位于内陆的辽宁省沈阳市,成为中国第三批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或“自贸区”)。这是自2013年实施自贸区战略以来,中国首次在内陆地区设立的与前两批沿海自贸区在法理意义上完全相同的新型特别经济区。此后的2019、2020年,中国又陆续在另外4个内陆省份(云南
本文按照从“独化”的个体到群己和谐的“玄冥之境”的脉络,分三个板块来阐述郭象的群己和谐思想,这三个板块分别是:出发点、个体观、群体观。从“横”和“纵”两方面来呈现郭象的哲学思考,“横”的方面即境遇这种“共在”的视角,“纵”的方面即历史视角。全文以“独化”这个郭象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为起点,通过“自生”、“自性”、“相因与相与”、“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等范畴,把郭象哲学串成一个连贯的系统,呈现出从个体
现代汉语助词(以下简称为助词)作为具有汉语本土化特征的一类词,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便受到了语言研究者的密切关注。诸多学者从语义视角、句法视角和语用视角对助词进行过探究,为助词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不过,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将助词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建构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助词的运作机理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本研究试图在这方面做出探索。本文在后现代哲学的背景下,以生成整体论为指导,依据助词的特点建构一
智能汽车作为国内外争相研究的热点,由于交通环境的复杂性、技术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等条件的约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要人和机器共同完成动态驾驶任务,称之为人机共驾。目前,人机共驾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解决低级别自动驾驶的个性化人机交互和中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复杂环境适应性问题。因此,通过学习人类驾驶员的偏好及优秀的驾驶经验,对于提高智能汽车市场接受度和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智能汽车人机共驾的发展现
铜-铝复合构件可以充分发挥铜、铝两种金属的互补优势,弥补单一金属构件的性能缺陷,从而有效提升构件的综合性能,降低其综合成本,在电动汽车、电力设备、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对于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铜与铝在熔点、比热容、线膨胀系数等物理性质方面差异显著,熔焊等传统方法易形成脆性的金属间化合物,其有效性和适应性存在明显缺陷。如何实现铜、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大数据和云计算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海量的数据和我们的生活变得息息相关。当数据存在异质性且受到复杂的噪声干扰,样本量很大甚至以流式数据的方式呈现时,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模型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模型需要进行修正以适应复杂的数据结构,另一方面无法一次性导入内存的数据迫使算法必须依据少量多次获取的样本进行学习。在这一背景下,设计出满足实时更新需求的自适应学习算法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