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网络与驻村帮扶--鄂西岳乡扶贫工作队的案例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驻村工作队是基层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的关键力量和组织基础。因此,它的构成和运作机制理应成为扶贫治理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构建一个驻村工作队社会网络——社会资源——驻村工作队的扶贫绩效之间的分析框架。本文将利用社会关系网络的理论视角来研究下派的驻村工作队的治理绩效是如何可能的。以鄂西岳乡为个案,对18个驻村工作队的主要驻村干部、乡村干部和乡镇干部进行访谈,得出以下结论:
  政府下派驻村工作队把贫困村与贫困户的实际需要与上级政府之间联系起来,填补了结构洞。精准扶贫中驻村帮扶所重塑的关系网络是驻村工作队位于贫困村与上级政府之间的接点位置,尤其是派出单位与贫困户之间的接点位置,它们共同构成了以驻村帮扶工作队为接点的双向连结。一方面形成以代表国家治理力量的驻村工作队为接点的科层关系;另一方面驻村工作队代表派出机构,与贫困村两委、贫困户之间的一种庇护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驻村干部与贫困户之间的人格化关系。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国家的扶贫政策能够更好的落实以及加强上级政府和派出单位与基层政府、贫困村、贫困户之间更好地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
  国家的扶贫政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与扶贫政策在我国顶层方面是如何被规划的密切相关,但是我国的基层社会的制度发育程度如何、国家的种种扶贫政策能否在基层社会中更加公正、透明的传递似乎更为重要。驻村帮扶组织是有效链接政府和穷人的中间型制度载体。而双轨治理是驻村帮扶实现扶贫资源传递的实践逻辑:一轨是下派的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不仅需要在农户中积极宣传并且落实国家的各种扶贫政策,还要对所帮扶的贫困村的各种扶贫发展项目积极参与,帮助贫困村与贫困户早日完成脱贫摘帽。另一轨是驻村工作队要深入融入村集体、贫困户中,通过走访贫困户,了解他们的实际所需,动员自己的单位资源与私人资源,帮助贫困户及时解决他们的生产与生活需要,这种治理行为具有自下而上、人格化的特征,我们把它称之为逆科层化治理。逆科层化的治理行为开通了一条自下而上的反应农户实际需要的通道,弥补了科层化治理的缺陷,大大增强了我国贫困治理过程的弹性。
其他文献
近几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选择返乡就业。高学历青年群体为什么返乡就业?他们如何返乡就业?学界对之虽有初步的探究,但多为宏观上促进该群体返乡的对策性研究,或停留在对大学生返乡意愿等主题的描述层次,较少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探讨高学历青年返乡就业的实际行动逻辑,以及个体就业行动与宏观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本研究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于返乡就业青年中的高学历群体,运用理性选择分析框架对其返乡就业行动逻辑进行分析。在研究实施过程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赣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困问题始终是威胁人类基本生存的敌人,在我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也由来己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就带领人民群众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不断完善,党又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以消灭绝对贫困,抑制贫富差距的扩大。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收官阶段,脱贫攻坚最后剩下的“硬骨头”主要分布在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区位条件封闭的偏远深度贫困地区。然而,深度贫困地区因个体能力贫困,而难以借助个体化脱贫模式走精准脱贫道路,这就造成了“精确靶向
“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一直以来深受全党、全中央的高度重视,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城镇化率高达百分之六十的今天,仍有越来越多农村地区的乡村精英为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倡导以生活方式城镇化的形式进行就地城镇化建设,这种现象在城郊地区的农村尤为明显。我国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与农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也关乎国家整体发展。农村地区稳收入、保民生、促发展,对将农村打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稳定器”和“蓄水池”有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以H省H村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近20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家庭结构变迁也使得老龄化加速发展。当前,在讨论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发展带来压力的同时,对老年人本身的生活状态、生活愿景、价值追求的关注却远远不够,这不利于当下乃至今后积极老龄化社会的建构。研究立足于C市老人的祖辈托育实践进行个案观察,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来揭示城市老人的个体化发展现状。通过贝克的个体化理论分析发现,在托育实践中的城市老人基于传统家庭主义文化和单位制下的集体生活惯性,个体化发展“脱域”过程存在着困难,且社会文化对老年人积极形象的弱化和话语的边缘化
在社会转型越来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更加开放,就业选择也越来越自由化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求职变得简单了,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它比之前要更复杂,原因在于在现今“陌生人”主导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社会的信任模式受到冲击,而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信任模式尚未完善,导致许多领域都出现了信任危机,使得“信任关系”的建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信任关系的视角去分析现社会中的就业问题,主要研究在社会招聘中求聘双方的信任关系建构。笔者以实习所在单位J公司为个案进行相关研究,以求职者的视角将
师:(深情地)同学们,如果时光可以回溯,让我们回到1936年,一个37岁的中年男子——老舍,在山东写了一篇抒情散文——《想北平》。今天我们将开启一段对话之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编者,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齐):准备好了。  师:好,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  [教師播放幻灯片。]  对话一:裸读感受  这篇散文,你喜欢吗?从主题、内容、形式角度任选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主题:情感(作者要表
期刊
摘 要:运用一切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被书本深深吸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和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在语言训练方面的教学理念和在课堂上的具体运用,为我们提供了多方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王君;语言赏读;教学方法  “只要对生命保持敏感,题材就不会匮乏;只要对语言保持敏锐,文字就不会粗糙。”去年刚刚去世的著名诗人、作家余光中先生在谈到写作时曾这样说。作家是这样,一名优秀
期刊
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是常常会被人们谈论的话题,要研究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从乡镇基层政府去探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日常的社会治理中,乡镇基层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互动是最常见的。本研究以贵州省S村为田野工作点,在惠农背景下,通过田野调查和“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方法的来阐述和分析扶贫干部与村民互动的故事,进而透视S村扶贫干部和村民之间的行为策略及行动逻辑。
  研究发现,S村扶贫干部和村民围绕惠农资源的配置会产生一系列的博弈行为,扶贫干部会根据自己所报掌握的信息优势和所处于的地位优势采取利用规
本文通过梳理学术研究中常见的“有为精英-消极村民”的研究传统,以此观照个案村Y村的经验事实,发现现实中那些能力平平的无为型村庄精英①主政下的村庄秩序仍然良好。结合Y村普通村民的积极实践资料,提出了“积极村民”的概念,并探讨其面对村庄内部精英失庇、外部城市化暴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土地非农化压力境况下所采取的积极行动背后的情感和利益逻辑及其对村庄秩序的维续作用。
  Y村“无为精英-积极村民”的组合模式有其产生的背景。一方面,无为型精英继替有为型精英主政村庄事务引发了村民强烈的“失庇感”,再加上城市化暴力和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历和文凭作为社会筛选功能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成为影响个人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机制。受改变地位的内在驱动力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卷入到获取优质教育机会的竞争行列,进城陪读是农村家庭为了实现教育抱负,参与教育场域竞争的典型形式。本文从教育抱负视角出发,以四川某中学的农村陪读家庭为研究个案,探究教育抱负如何作用于农村家庭的陪读策略,以及家庭教育抱负的传递成效。
  研究发现:教育抱负是驱使农村家庭进城陪读的最根本的内在因素,这种高期望的背后蕴含着家庭为子女设计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