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开启,结束了我国股市自1990年成立以来二十年的单边交易历史,从此我国A股市场进入了可以进行买空和卖空的“双向交易”时代。融资融券业务发展至今有了长足的进步,每一步的推进都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微观结构产生着影响,监管部门也是充分考虑了两融制度对市场的冲击,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发展战略,使两融业务能够与市场共同平稳、有序的发展。
2014至2015年我国市场出现了罕见的大幅波动,虽然并不是由融资融券交易直接引起的,但是还是反映出两融业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市场制度不成熟的桎梏,包括卖空交易的发展缺位、投机风气严重、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监管措施不够平滑等。那么为了研究融资融券制度到底是否能像多数文献预期的那样起到平抑市场波动的作用,以及在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其对市场的影响是否发生了趋势性的变化,为此展开了本文的研究。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和文献综述,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并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做了总结和评述。
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从研究融资融券对市场波动的影响机制出发,通过在市场层面的全时期研究,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全面考察了融资业务和融券业务对于市场波动性影响的研究。另外,本文通过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对融资融券业务渐进式扩容的政策效应进行了研究,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扩容后股票波动性的变化,并对各批次扩容产生的效应做了对比,分析了两融业务不断扩展是否对于其发挥市场作用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第三部分为结论和政策建议,结论方面,市场层面的研究结果表面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对于我国股市的波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具体来看,融资对于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要大于融券。个股层面,五次双重差分模型估计结果的交叉项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渐进式的扩容政策对个股的波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通过对各批次纳入融资融券标的的个股之间进行对比发现,在融资融券业务实施的八年来,除了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阶段性的投机过热外,整体对于市场波动的影响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总体上来说是存在抑制股价波动的作用,但是效果还比较有限。
本文提出了有关继续扩展和平衡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分类评估和逆周期调整的监管制度,以及改善投资者结构和投资理念,控制舆情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以期融资融券业务能够更好的开展,为我国资本市场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4至2015年我国市场出现了罕见的大幅波动,虽然并不是由融资融券交易直接引起的,但是还是反映出两融业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市场制度不成熟的桎梏,包括卖空交易的发展缺位、投机风气严重、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监管措施不够平滑等。那么为了研究融资融券制度到底是否能像多数文献预期的那样起到平抑市场波动的作用,以及在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其对市场的影响是否发生了趋势性的变化,为此展开了本文的研究。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和文献综述,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并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做了总结和评述。
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从研究融资融券对市场波动的影响机制出发,通过在市场层面的全时期研究,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全面考察了融资业务和融券业务对于市场波动性影响的研究。另外,本文通过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对融资融券业务渐进式扩容的政策效应进行了研究,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扩容后股票波动性的变化,并对各批次扩容产生的效应做了对比,分析了两融业务不断扩展是否对于其发挥市场作用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第三部分为结论和政策建议,结论方面,市场层面的研究结果表面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对于我国股市的波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具体来看,融资对于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要大于融券。个股层面,五次双重差分模型估计结果的交叉项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渐进式的扩容政策对个股的波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通过对各批次纳入融资融券标的的个股之间进行对比发现,在融资融券业务实施的八年来,除了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阶段性的投机过热外,整体对于市场波动的影响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总体上来说是存在抑制股价波动的作用,但是效果还比较有限。
本文提出了有关继续扩展和平衡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分类评估和逆周期调整的监管制度,以及改善投资者结构和投资理念,控制舆情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以期融资融券业务能够更好的开展,为我国资本市场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