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BALB/C小鼠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动物模型,观察小鼠的生物学行为,评估其嗅觉功能;2.观察小鼠嗅黏膜形态结构的改变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探讨变应性鼻炎对嗅觉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用8周龄BALB/C小鼠40只,利用嗅觉行为学实验装置进行埋藏食物小球实验(Buried Food Pellet Test,BFT)评估所有小鼠嗅觉功能。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小鼠经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和经鼻反复激发后,观察其喷嚏、抓鼻及鼻腔腺体分泌等表现。对照组予生理盐水注射和滴鼻。再利用嗅觉行为学实验装置进行埋藏食物小球实验评估两组小鼠嗅觉功能,找到食物小球时间大于300s的小鼠即认为存在嗅觉功能障碍。分别以大于或小于300s为标准将实验组小鼠分为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组和变应性鼻炎不伴嗅觉障碍组。ELISA法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和鼻腔灌洗液中IgE水平。取小鼠鼻腔嗅上皮,观察形态结构的改变。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嗅上皮中嗅觉标记蛋白(Olfactory Marker Protein,OM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
结果:40只BALB/C小鼠找到食物小球时间均在300s内。经抗原激发后,实验组均出现典型的喷嚏、流涕、烦躁等变应性鼻炎的表现,对照组偶见搔鼻。经过嗅觉评估(埋藏食物小球实验),将实验组小鼠(30只)分为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组(22只)和变应性鼻炎不伴嗅觉障碍组(8只),对照组小鼠嗅觉功能均正常。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组找到食物的时间比对照组和变应性鼻炎不伴嗅觉障碍组长,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4<0.01)。血清IgE滴度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组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0.01),变应性鼻炎不伴嗅觉障碍组血清IgE滴度也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而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组和变应性鼻炎不伴嗅觉障碍组相比血清IgE滴度无显著差异(P=0.4>0.05)。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组、变应性鼻炎不伴嗅觉障碍组和对照组的鼻腔灌洗液中IgE滴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组和变应性鼻炎不伴嗅觉障碍组的鼻腔黏膜充血、水肿,HE染色可见炎性细胞的渗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小血管扩张,杯状细胞扩大。经山羊抗人OMP标记切片证实,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组嗅黏膜OMP阳性的成熟ORNs减少,与变应性鼻炎不伴嗅觉障碍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6<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5)。NSE阳性的成熟ORNs也减少。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组嗅黏膜NSE阳性的成熟ORNs减少,与变应性鼻炎不伴嗅觉障碍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1<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5)。
结论:通过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可以成功地建立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的小鼠动物模型。经过对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组小鼠嗅黏膜组织形态学的研究,得出结论为变应性鼻炎的炎症反应导致嗅黏膜的改变,可能是变应性鼻炎嗅觉障碍的发病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