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是意象发展的繁荣与成熟阶段,初唐时蝉诗创作数量不多,中晚唐时蝉诗创作数量骤增,蝉意象在唐诗中成为突出意象,蝉诗内蕴不断丰富。蝉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常在暮春、夏秋季节出没。蝉的生命是在黑暗的地底下孕育和成长的,一般是两三年,长的达十七年之久,但出现在地上一般只有几个星期的生命时光,它的这种生命周期的特点极易引发诗人的联想。在先唐蝉文化里,蝉已寄寓了感时伤怀之叹,代表了高洁之质与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易触发文人的相思之情。近体诗成为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我国古代诗赋托物言志的传统对蝉诗的繁盛有促进作用。唐代文学以寒士为主体,文人遭际坎坷,蝉的形象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蝉诗。在唐代,从布衣到皇帝,从僧侣到歌妓,无不参与到蝉诗的创作中,不同身份的诗人笔下的蝉诗内容有别。皇帝与妃子的蝉诗宫廷气息浓厚,其他女子的诗歌题材较宽,诗作多涉相思愁怨。为官文人的蝉诗成为其遭际的反映,方外之人的蝉诗普遍呈现出清寂之特色。在蝉意象情感类型的抒发方面,表达高洁情怀的蝉诗虽少,但优秀之作较多。蝉意象是古代士人相思离别愁情的载体,这份相思涵盖了深挚友情、恋人相思和思乡愁情三个方面的内容。感时伤怀里的悲秋之叹含蕴了时光流逝之叹、年华易逝之叹和迟暮之叹。壮志未酬之恨在晚唐文人那里表现得较为突出。故国之伤诗作寄寓了文人的家国之思,表达着他们对国家的深沉的爱。另外,抒写闲情逸致也是唐诗蝉意象情感类型的一个方面。唐代蝉诗数量以中、晚唐为多。初唐诗歌中的蝉意象主要通过宫廷诗人与四杰呈现出来。盛唐时出现了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边塞诗人,蝉意象便扩大了范围,大漠、边塞也有蝉的身影,蝉意象在盛唐表现出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中唐时,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蝉诗最多,多表达温暖的乡思。中唐文人多有坎坷的遭遇,所以常在诗中生发出深沉的时光流逝之叹和怀才不遇之慨。到了晚唐,宦官把持政权,政治事变使中央政权严重削弱,文人对朝廷不报太大希望,全无盛唐文人的蓬勃朝气,此期蝉意象多表现出愁怨更深、悲感意蕴更浓的特点,且多与“夕阳”、“残阳”、“槐花”意象相组合。唐代蝉诗言“病”的诗作不少,中唐、晚唐的数量更多。诗人独处时多生相思,亦有深厚的悲秋之叹。与朋友共处时,感受更多的是相聚的快乐。愁苦感伤是关于“病”的蝉诗的情感基调,无论是感伤己病,还是对亲朋的病表示担忧,都体现了这种心绪。蝉与“病”中主体分离的诗作多抒写一般之愁怨,此时蝉与病中的诗人的关系是比较疏离的;而蝉与主体合一时,主体将情感深情灌注在“病蝉”身上,“病蝉”成为诗人的代言体,这类诗作的成就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