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新闻报道“标签化”,即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无视新闻的客观、真实、全面性规律,截取新闻中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进行突出强调,而用较少的篇幅来报道事件本身的现象。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标签主要有:给特定地域贴标签,给特定群体贴标签,给热点事件贴标签等。这些标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并呈现一定的复杂趋势。首先,在内容上,出于种种原因,部分群体的标签由“污名化”向“赞美化”方向转变;其次,在功用上,标签由“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的表达功能,逐步转变为“通过标签的方式快速传播”的信息传播功能;再次,在方向上,标签由最初的掌握话语权的统治阶层掌握,发展到话语权逐渐向无权者释放,呈现“逆向标签化”的特征。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的出现,缘于多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说,主要是在转型期的中国,的确有很多悬而未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引爆了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从而滋生了新闻报道“标签化”的环境。从主观方面来说,则主要由新闻媒体日益浮夸的工作作风所导致。从哲学层次来讲,媒体往往从狭隘的个人经验主义出发,把先前的印象与感觉当作第一性的,而忽略现实情况,从而给受众提供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拟态现实”,“标签”也在媒体不断描述现实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认知层面来看,把研究对象化繁为简是所有人的共性。媒体不经过认真分析而仅仅简单地将个别性的、特殊性的因素归为现有的普遍的结论,其错误地把一个特征归属到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而不管群体和事件的实际差异。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与我国现行新闻体制也脱不了干系。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使得其不仅极可能受制于政治,还容易在商业化过程中受制于受众和经济效益。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媒体重现事件本身的过程中起到对事件进行放大和渲染,推动事件传播的作用。然而,过多使用新闻标签,却也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媒体对报道对象的“标签化”报道,导致报道对象被“妖魔化”;媒体“妖魔化”报道某个群体,从而误导受众认知;媒体对地域的“妖魔化”报道,影响地域形象,导致地域歧视;新闻报道“妖魔化”社会问题,导致问题扩大化;一部分标签导向片面,使新闻报道成了娱乐化和消费化的产物,极易误导受众。新闻报道“标签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其正面意义,不仅损害了我国传媒业的形象,还误导了受众,使社会问题的解决举步维艰。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应该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首先,新闻工作者应当树立高度的人文理念,最大限度地反映百姓的心声,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新闻工作者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贴近生活,抓取现实生活中最鲜活的新闻事实,这是解决新闻报道“标签化”问题的直接途径;第三,新闻工作者要虚心向群众学习,与时俱进,倾听百姓诉求,用朴实的语言记录时代的发展变化,这是缓解新闻报道“标签化”的有力举措;第四,适时开展对受众的素养教育,培养公众理性思考能力,可以有效避免新闻报道“标签化”的不利影响;最后,在各媒体自律的基础之上,建立监督评价机制,从大众层面,法律层面以及媒体内部开展新闻监督,从而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监督的格局,营造新闻传播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