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大学制度变革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后,大学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组织逐渐发展、根植于社会,并与所在社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紧密结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大学制度。英国大学制度以其古老、传统和特有的形态等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的一种范式。由大学与学院组成的英国高等教育形态,在19世纪,特别是1850年到1914年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成了若干具有现代意义的特征延续至今。因此,探讨英国大学制度尤其是19世纪英国人学制度变革,可以加深、丰富我们对大学制度的认识。   18世纪末19世纪初,牛津、剑桥两所古典大学是英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他们自从12、13世纪以来就主导着英国高等教育。最初的古典大学主要教授神学与经院哲学等课程,培养牧师之类的宗教精英人才。16世纪以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开展。古典大学随之发生重人转换,主要教授古典学和新教伦理,培养具有绅士精神的政治、宗教与文化精英,逐渐形成古典绅士教育传统。17、18世纪,牛津、剑桥进入“冰河期”。   19世纪英国大学制度变革是以伦敦大学的建立为起点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出现了功利主义浪潮。第一次古典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大辩论推动了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功利主义的兴起及其教育思想的传播,为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舆论支持。1828年,伦敦大学成立。新成立的伦敦大学成为一所没有宗教限制,课程讲究实用而现代的新式大学,它迈出英国大学制度变革的第一步。   19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初的半个多世纪里,具有功利主义思想的地方政治家、实业家与学者聚集在一起,在英格兰重要的工业城市创办了十余所城市学院,城市学院大力推行职业教育与科技教育,并在高等教育和当地社会相结合上有重要突破,出现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并发展了高校的科研职能,最终推动了古典大学的改革。   新式高等学校成功的巨大压力最终化作古典大学改革的动力。牛津与剑桥大学的改革首先是课程的改革,两所古典大学开始设置科学与专门知识课程,由此带来了实验室和博物馆、图书馆的建立。其次是考试制度的改革,以及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最终冲淡了宗教的色彩。由此,启动了由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实质性转变。   从制度变革的文化背景来看,19世纪英国大学制度变革是建立在保守主义文化和自由主义文化背景之下的;从制度变革的动因来看,英国大学制度变革源于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制度变革的路径来看,19世纪英国大学制度变革首先主要是由大学或者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以及高等教育有关的人士和机构发动、推进的,只是到了一定阶段,国家和政府才开始介入并发挥作用,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变革。从制度变革的特点来看,19世纪英国大学制度变革具有明显的保守与创新并存的特点,这与英国的民族文化特性息息相关,变革形成的英国大学模式对本国和世界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现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部分,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一种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专业特色模糊,职业特征淡薄、专业个性欠缺等现状进行概括,并对此弊端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必须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承诺,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中国健儿获得51金、21银、28铜,奖牌总数100枚的骄人成绩,
本研究意在初步编制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分析大学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压力源、应付方式现状及焦虑状况;再初步探索就业压力源、应付方式与焦虑的关系,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潮流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传统就业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进程中带有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一个本质特征。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基本单位,是高等学校所有工作的核心所在,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人
视野即哲学观,有怎样的视野决定着有怎样的教育。   以当代为界,音乐视野的主流在当代前与进入当代后发生着转换。当代前的艺术哲学史是唯心路线审美学说形成与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