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甘蓝型油菜(AACC)起源于大约7500年前,是由白菜(AA=20)和甘蓝(CC=18)在自然界中远缘杂交而来的异源四倍体。目前它已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不仅是人类重要的食用油资源,也在生物能源和饲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样的用途使其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为研究植物在传播过程中的多样性和驯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作为一个年轻的异源多倍体,也为科研人员去探究多倍体事件发生初期染色体和基因表
【基金项目】
:
国家“863”高科技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委; NSF;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蓝型油菜(AACC)起源于大约7500年前,是由白菜(AA=20)和甘蓝(CC=18)在自然界中远缘杂交而来的异源四倍体。目前它已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不仅是人类重要的食用油资源,也在生物能源和饲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样的用途使其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为研究植物在传播过程中的多样性和驯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作为一个年轻的异源多倍体,也为科研人员去探究多倍体事件发生初期染色体和基因表达的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Polima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材料是甘蓝型油菜在自然界中突变形成的一个雄性不育材料,现已成为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最重要的种质资源,也是研究核质互作的良好材料。本研究主要利用RNA-Seq技术,结合白菜及甘蓝转录组数据,对甘蓝型油菜的起源和起源后的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同时也对甘蓝型油菜Pol-CMS不育系与恢复系的幼小花蕾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对其不育与恢复的机理进行了初步解析,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所示:1.通过对所有甘蓝型油菜样本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我们发现所有甘蓝型油菜样品可以被分为春油菜、来自欧洲的冬油菜、芜菁甘蓝和来自东亚的冬油菜四个亚群。而在K值不断增大到最佳K值的过程中,甘蓝型油菜亚群首先按其生长习性区分为春油菜和冬油菜,随后才按其生长的地理位置将冬油菜进行了细分。FST分析发现不同亚群的不同亚基因组间具有不同的相似性,表明不同亚种的An和Cn基因组经历了不同的选择压力。2.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表明An基因组比Cn基因组具有更高的多态性,来自东亚的冬油菜亚群具有最高的An基因组核苷酸多态性,而来自欧洲的冬油菜亚群则在两个亚基因组都具有最低的核苷酸多态性。Tajima’s D结果表明除来自欧洲的冬油菜外,其他三个亚群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正向选择。3.结合白菜和甘蓝转录组数据,利用RAxML分别基于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An基因组和Cn基因组构建了系统发生树。我们发现基于全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与甘蓝型油菜群体遗传结构具有一致性,也按其亚群将甘蓝型油菜分为四个分支;而以An和Cn为参考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表明甘蓝型油菜的芜菁甘蓝和来自东亚的冬油菜亚群中存在着来自白菜的基因渗入现象,后者则与前人对甘蓝型油菜起源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两者都表明春油菜不是一个祖先种,应该是从冬油菜分化而来。4.通过对Pol-CMS花蕾的细胞学观察,我们发现不育花的大小和雄蕊的生长都与可育材料的花有着很大的差别;另外,与可育植株的花药相比,不育花药发育到第三期时,其中部细胞就表现出液泡化。第四期出现显著的差异;不育花药不能分化出造孢细胞,内层、中层和绒毡层也不能区分出来。5.我们根据细胞学观察结果,选择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幼小花蕾(长0-1mm)进行了转录组测序。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我们得到了 1148个在可育和不育花蕾中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与拟南芥基因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一些在花药发育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在可育和不育花蕾中显著差异表达。同时,我们结合对差异基因的GO和KEGG功能注释结果以及对不育基因orf224/atp6表达水平的分析,对Pol-CMS的不育与恢复机制提出了一个简要的基因调控模型:不育基因通过制造不育花药的能量缺失来影响花药细胞内物质的转运与分配,从而抑制了控制花药发育的NZZ/SPL和其下游几个关键核基因的表达而导致不育;而当恢复基因存在时,恢复基因通过剪切掉不育基因的前端使ATP6恢复正常功能,能量供应得到满足,从而使育性得到恢复。
其他文献
细菌VΙ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T6SS)作为纳米级跨膜的分泌系统,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通过将效应蛋白注射到细胞外,建立起细菌与细菌、细菌与环境、细菌与宿主之间的联系。假结核耶尔森氏菌YPⅢ一共有四套T6SS(T6SS-1~T6SS-4),前期研究表明T6SS-1能够在37℃下高表达,并且受到铁摄取调节蛋白(Ferric uptake regulato
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物浪费和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使用杀菌包装膜包装食品是防止其受到食源性致病菌侵染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现有杀菌包装膜面临着杀灭不智能、杀灭不瞬时、杀灭不持续、杀灭力低等问题。包装膜内的杀菌功能物质也面临着成本高和稳定性差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借助纳米技术制备了4种不同类型的功能包装膜,测试了膜的杀菌效力并揭示了相应的杀菌机制,最后综合评价了膜在水果保鲜中应用的可行性。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s therapy,PDT)因其独特性质如较低的全身毒性、不启动耐药性和最小的侵袭性而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光敏剂的暗毒性、水溶性和靶向性差、传统光敏剂对O2依赖度高而致密的肿瘤组织O2浓度低等缺点,往往会导致PDT疗效不佳。大环主体分子能够和各类客体基团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整合成超分子体系,无需复杂的合成步骤和纯化过程。特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全球性减贫进程显著放缓的宏观背景下,中国政府却依旧通过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如期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及832个贫困县的全部摘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及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在四十余年的农村扶贫开发实践中,中国走出了一条从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的脱贫之路,并形成了一套区域与个体双重瞄准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体系。然而,
H+-ATPase是以离子转运为主要作用的功能性蛋白,该蛋白广泛存在于植物质膜(Plasma membrane,PM),以及植物组织的其他各种内膜系统中,在细胞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质酸化是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信号,与PM H+-ATPase活性密切相关。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诱发的原生质体细胞质酸化促进了丹参酚酸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但丹参PM H+
N~6-甲基腺苷(m~6A)修饰是真核生物m RNA上最常见、含量最丰富的化学修饰。m~6A-seq测序技术在动物、酵母、细菌等领域的成功应用揭示了m~6A修饰在调控RNA剪接、出核、翻译和降解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植物内广泛存在的基因重复事件如何影响m~6A进化尚不清楚,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仍然缺乏。本论文构建两种玉米自交系和包括玉米在内的13种植物的m~6A修饰图谱,分析植物中m RNA m
蒺藜科(Zygophyllaceae)是一个古老的小科,约有285种植物。霸王属(Zygophyllum L.)是蒺藜科最大的属,属内约150个种,我国有20多种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该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霸王属植物中,只有霸王(Z.xanthoxylon(Bge.)Maxim.)和喀什霸王(Z.kaschgaricum Boriss.)为灌木,其余种类皆为草本,该属有优良的
锰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土壤pH值是影响锰有效性的最关键因素。在pH值较高的碱性土壤和钙质土壤,植物可吸收利用的锰减少,导致植物缺锰。而在pH值较低的酸性土壤,锰的有效性增加,植物会吸收过量的锰,造成锰毒害。锰毒害会导致植物出现棕色斑点、坏疽,并发生叶片卷曲等症状,危害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造成减产减收。目前,全球约30%的土壤为酸性土壤。随着化学氮肥的大量施用、酸雨的沉降,土壤酸化进一
当前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分离并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已成为有机合成中的热门研究领域。对一些天然产物的骨架结构进行衍生化合成,是获得活性化合物的一种常用途径。另一种途径则是通过分离提纯自然界中的天然化合物获得,但是对于多数活性化合物来说,在自然界中的含量都及其稀少,因此需要通过化学合成来大量获得。含有双吲哚骨架结构的各类天然产物以及石松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大都具有潜在的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走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逐渐凸显出新的问题:联产承包责任制促使我国形成了小农户为主要农业生产主体的基本格局,并加剧了土地经营细碎化,同时青年劳动力外流也进一步导致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但国民经济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我国农业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