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地发展与该构想利益相关的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与其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建设带动了国家相关语言之间的交流。俄语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最为重要的语种之一。一方面,汉俄互译专业日益繁荣,通过不同语言携带者的翻译活动,人们的相互了解也越来越深;另一方面,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翻译的质量、水平以及其他翻译产品的相关问题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也让笔者对所谓的翻译“生态”进行研究。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翻译进行的综合整体性研究,它的诞生始于21世纪初的香港。它研究的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是: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翻译时译者适应和选择的结果);在坚持多维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原则时,译者应相对集中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转换和适应性选择。为实现“一带一路”的内涵意义(包括“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推动推进高品质翻译的同时,作者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主要理论(“三维转换”理论)试图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汉俄翻译状况,甄别误译,最终对当前“一带一路”翻译形势作出一定评价,同时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有益建议。本论文除学术论文必有的引言、结论和参考文献外,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产生、发展过程和本文所依据的主要观点。第二章描述了在实现“一带一路”构想内涵的过程中的翻译活动及翻译现状。第三章运用生态翻译学的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分析误译出现的背景、原因,并提出勘误方法。第四章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翻译生态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论文结论部分,作者得出以下结论:必须把包括翻译在内的语言支持加入到“一带一路”构想的内容中去,换句话说,为建好“一带一路”,能全面提高母语和外语互译水平的语言战略是必不可少的。所有这些都需要机关、机构、企业等各个单位的共同努力,它们是翻译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首先,当然要把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放在首位和第一步;其次,要调整好翻译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体系。翻译是这一建设中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必须给予应有的关注。具体说来,就是关注如何提高译者的水平和质量,以及如何改善翻译生态环境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