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2年11月,东盟和中国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正式启动,到2005年7月执行《货物贸易协定》,实施全面降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建设成为继欧盟和拉美自由贸易区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与此同时,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在不断增加。根据新贸易理论可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可以减少各国贸易自由化时的经济调整成本,扩大区内贸易,增加区域内成员国的福利水平。所以,加强对中国--东盟的产业内贸易研究,不仅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优化出口结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进一步建设好中国--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也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了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文章首先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接着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调整后的G-H-M方法,对中国与东盟五国贸易中较为集中的15大类产业的水平性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加工制成品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并且其主要份额大多集中在低质量产品市场和同质产品市场,亦即双边产业内贸易是以低质量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为主。为进一步探索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双边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本文接着对影响中国与东盟间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采用引力模型对其中几个重要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国家的经济总量、市场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正相关因素,而贸易双边国家的距离以及双边之间的直接投资是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负相关因素。最后,笔者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步伐,以推动双边的经济和贸易向良性化发展;注重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以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积极推动双边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减少双边在产业内贸易中的逆差等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