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探究蒋小敏教授辨治痤疮的用药规律,归纳总结蒋小敏教授临床辨证论治痤疮经验,以求对痤疮的治疗有更好的认识,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1.搜集和分析与痤疮有关的资料、论文,经过初步整理归纳,了解中、西医对痤疮认识的源流、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2.搜集江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经蒋小敏教授诊治的痤疮案例,筛选85例治疗有效痤疮病例,使用Excel 2016进行频数统计、IBM SPSS Modeler 18进行关联分析、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对蒋小敏教授临床辨证论治痤疮经验,包括病因、病位、病机、常见证型、理法方药进行总结归纳。结果:1.数据研究结果1.1频数分析痤疮病案总计85例,206诊次,男患者22例,女患者63例,男患者约占总例数的四分之一,女患者约占四分之三。痤疮患者多见于20-29年龄段,占样本数约百分之八十。在出现频数大于等于15次的痤疮症状中,发于面部、小便黄、咽红、夜寐欠佳、口干为痤疮的五大高频症状;其中按部位划分的话出现的频数依次从高到底为:以面部痤疮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背部、脖颈部、前胸部。面部痤疮按照出现频数高低分布排列依次为:口唇周围、两颊、额头、下颌、鼻周。兼夹脉象按出现频率高低分布分别为:脉浮细数、脉濡、脉浮数、脉弦细、脉细数、脉弦滑、脉浮滑、脉滑细数、脉缓、脉濡数、脉弦涩、脉沉细、脉浮、脉浮涩、脉弦、脉弦滑数。单个脉象出现频率最高为数脉,按出现频次高低分别为数、细、浮、弦、濡、滑、涩、缓、沉。痤疮证型分布,以手太阴肺经,卫闭营郁型最多,其次为厥阴肝郁脾虚,血分瘀热和太阳兼太阴,阴血素亏,风热入营型。可见痤疮由营卫郁闭表证与肝郁脾虚、阴血亏虚里证致病最多。痤疮用药依照出现的频数高低分布,出现频数大于等于30次的药物分别为甘草、金银花、连翘、紫草、葛根、紫荆皮、山楂、丹皮、防风、茯苓、郁金、白藓皮、当归、柴胡、生地、黄芩、路路通、炒白术、桑白皮、白芍、天花粉、地肤子、射干、女贞子、蝉蜕、白花蛇舌草、炒谷芽、白芷、炒麦芽、炒枳壳。包含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发散风热药、补血药等。药性分布以寒药居多,其次为温药,再者为平药、凉药,热药最少。药物归经分布,在出现频数大于30次的药物中,以入肝经与脾经最多,各出现13次,其次为肺经和胃经,各出现12次。1.2内关联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对出现频次大于等于30次的中药进行药物内关联分析,得到药对有金银花-葛根、紫草-紫荆皮、紫草-山楂、甘草-茯苓等。药物关联频率最高的是金银花与葛根,二者皆为解表药,体现了蒋小敏教授治疗痤疮与在表之营卫郁滞有关,治疗以轻宣达表透热为主。1.3聚类分析对出现频次大于等于3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4组药物组合,第一组为白花蛇舌草、蝉蜕、桑白皮、天花粉、茯苓、郁金、葛根、金银花、紫草、紫荆皮、山楂、防风、丹皮,与蒋小敏教授自拟经验方痤疮消方药基本吻合,说明了痤疮消在针对临床上大部分痤疮是行之有效的。体现了疏风散表,凉营通瘀的治法在痤疮治疗中是可行的。结论:1.本次数据挖掘所得数据与临床实际基本吻合。2.蒋小敏教授认为风热、寒风、风燥、湿(暑)热为痤疮发病的外因;食积、阴虚、肝郁、脾虚为痤疮发病的内因,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产生火、热、湿、痰、瘀等致病因素,导致痤疮的发生。痤疮的发病病位多责之于阳明,可牵涉太阳、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以营分为主,可兼涉卫分、气分与血分。病机为“郁乃痤”。3.自古营、血分观念混淆不清,蒋小敏教授通过吸纳江西姚派理论,将痤疮病位定在营分为主。食积与睡眠不足为现代病因,中医历代文献少有提及,蒋小敏教授结合西医发病机制,创新性提出此观点,并在临床痤疮治疗中应用解郁安神药与消食药,取得了可观疗效。4.较之《中国痤疮指南》(2019版)及《中医外科学》所列举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痰瘀凝结、冲任不调等四种证型,蒋小敏教授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更补充发展多种证型,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新的思路。如治疗厥阴肝郁脾虚,血分瘀热型痤疮常用自拟经前汤(逍遥散加减);治疗阳明气分湿热型痤疮常以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厥阴肝经血分湿热为主的痤疮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手太阴肺经风热,卫闭营郁型痤疮常用自拟痤疮消;治疗少阴阴虚血少,血亏阳浮型痤疮常用二至丸和二仙汤加减;治疗足太阴气虚湿热型痤疮常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治疗太阴阴虚伏火,心火独亢于上,食积湿滞热郁型痤疮常用自拟口疮汤加减;治疗阳明经表证,风燥化火,耗伤阴津型痤疮,常用银翘汤加葛根、黄芩加减;治疗太阳兼太阴,阴血素亏,风热入营型痤疮常用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汤加减;治疗少阳经脉寒风郁火型痤疮常用小柴胡汤加减。配合外治法甲硝唑注射液一瓶和野菊花注射液四支使热去湿清,痤疮瘢痕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