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缺血预处理是短期缺血应激使机体组织对随后更长时间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明显保护作用的一种适应性机制,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具有呈初始阶段、延迟阶段双峰表现的特点。热休克预处理同样可以为组织提供保护作用,但仅具有延迟阶段的保护作用。研究预处理的机制是为了给肝移植、肝脏手术等提供更好的肝脏保护方法。目前预处理的机制尚未彻底阐明,争论较多。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缺血、加热等多种手段对大鼠供肝进行移植术前的预处理,比较各种预处理方法对大鼠肝移植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在不同预处理方法中的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亚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从而探讨预处理对肝脏的保护机制。第一部分不同干预手段对大鼠供肝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建立多种对大鼠肝脏的预处理模型,比较各种预处理方法对大鼠肝脏的保护效果。方法:将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六组:全肝缺血预处理组、半肝缺血预处理组、肝外脏器(脾脏)缺血预处理组、热休克预处理组、热休克+半肝缺血预处理组及假手术对照组,对大鼠肝脏进行处理,肝脏离体保存,再检测离体肝脏灌洗液的ALT水平及肝脏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半肝缺血预处理组、热休克预处理组的供肝灌洗液中的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热休克+半肝缺血预处理组供肝灌洗液中的ALT水平也低于对照组,却明显高于前面两组(P<0.05)。全肝缺血预处理组、脾脏缺血预处理组的供肝灌洗液中的ALT水平也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的形态学变化提示类似的结果。结论:各种预处理均起到了保护大鼠肝脏的作用;半肝缺血预处理和热休克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最明显;将肝脏缺血及热休克预处理联合处理大鼠,其保护作用明显弱于单独缺血或单独热休克的预处理第二部分大鼠模拟肝移植模型的制备及其价值的研究目的:制备大鼠原位肝移植和模拟原位肝移植的方法;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改良双套管法);建立大鼠模拟肝移植模型(钳夹法);比较两种模型在制备、术后肝功能和存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改良双套管法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训练;大鼠模拟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比较简单;后者在操作掌握度和术后肝功能和存活率等方面优于前者。结论:大鼠模拟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操作简单,干扰因素少,可以在一些研究中替代原位肝移植模型。第三部分不同肝脏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中供肝保护作用的比较目的:通过大鼠模拟肝移植的模型,比较各种预处理对移植肝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五组:肝脏缺血预处理组、脾脏缺血预处理组、热休克预处理组、热休克+缺血预处理组及手术对照组,分别进行肝脏预处理后进行模拟原位肝移植术,术后检测胆汁流量,术后24小时检测血清ALT、AST、ALP和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肝脏缺血预处理组、热休克预处理组的移植后胆汁分泌量多于对照组,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热休克+缺血预处理组的血清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胆汁分泌量及血清AST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脾脏缺血的胆汁分泌量多于对照组,血清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脏缺血预处理初始阶段保护作用最明显,将缺血及热休克预处理两种方法联合处理大鼠时,其保护作用弱于单独缺血或单独热休克的预处理方法;脾脏缺血预处理也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第四部分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亚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不同预处理在大鼠肝移植供肝保护作用中的影响目的:进行各种预处理前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亚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观测其对肝移植供肝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肝脏缺血预处理组、热休克预处理组及热休克+缺血预处理组,分别在术前注射L-NAME,进行相应肝脏预处理后行模拟肝移植术,术后检测胆汁流量,术后24小时检测血清ALT、AST、ALP和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注射L-NAME后,肝脏缺血预处理组和原肝脏缺血预处理组相比,胆汁分泌量明显降低,血清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脏病理显示肝脏受损严重;热休克预处理组的胆汁分泌量、血清ALT、AST、ALP和肝脏形态学变化变化很小;热休克+缺血预处理组与热休克预处理组相比,术后胆汁量明显下降,血清ALT、AST水平明显升高。结论:L-NAME可以明显抑制了缺血预处理对肝脏产生的即时保护作用,而对热休克预处理的肝脏保护作用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