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脐带血CD133~+细胞构建人源化小鼠模型效果评价及小檗碱对其体外扩增的影响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o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人源化小鼠模型被认为是目前用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基础研究和临床前药物评估的最佳工具。然而,该模型的构建效果受细胞来源、植入途径、免疫缺陷小鼠品系和预处理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建立人源化小鼠模型通常是通过辐照预处理新生免疫缺陷小鼠后,再将人脐带血(UCB)CD34~+造血干细胞(HSCs)经尾静脉注射到体内的方法。但据报道,人UCB-CD133~+HSCs移植后在分化数量和质量上均优于CD34~+HSCs,骨髓腔内注射(IBMI)更适合HSCs发育分化,NOG(NOD Shi-SCID IL-2Rγcnull)小鼠是目前HSCs移植的最佳受体。此外,NOG小鼠对辐射敏感且辐射处理需专用设备和人员,而临床移植常用的预处理药物白消安(Busulfan)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替代。人源化小鼠免疫系统重建效果依赖于所植入HSCs的数量,更多的HSCs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重建水平。但单份UCB中可分离的HSCs数量有限,不能大量构建人源化小鼠模型。若将多份UCB-HSCs构建的人源化小鼠用于同一实验,则很难控制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如何通过体外扩增获得大量均质的人HSCs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通过骨髓注射将人UCB-CD133~+HSCs植入经白消安预处理的NOG小鼠体内,构建具有人免疫系统的人源化小鼠模型;检测小檗碱(Berberine)对人UCB-CD133~+HSCs体外扩增的影响。方法1.将人UCB-CD133~+HSCs植入经白消安预处理的NOG小鼠骨髓腔,构建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并评估构建效果;1.1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健康孕妇UCB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s)后,再用磁珠分选法从MNCs中分选CD133~+HSCs。1.2采用流式法检测MNCs中CD133~+HSCs百分比及磁珠分选出的CD133~+HSCs纯度。1.3使用白消安预处理或生理盐水预处理(对照)NOG小鼠,24后将CD133~+HSCs植入小鼠骨髓腔。移植后每周观察记录小鼠行为学变化及存活情况。1.4移植后每隔4周采集NOG小鼠外周血,用流式法检测人免疫细胞分化情况。2.以白藜芦醇(Resveratrol)为阳性对照检测小檗碱对人UCB-CD133~+HSCs体外扩增的影响。2.1使用(0-50)μM白藜芦醇体外扩增CD133~+HSCs 8天,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2.2使用10μM白藜芦醇体外扩增CD133~+HSCs 0-14天,采用流式法检测扩增前后CD34~+CD133~+细胞比例。2.3使用(0-20)μM小檗碱体外扩增CD133~+HSCs 8天,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2.4使用(0-20)μM小檗碱体外扩增CD133~+HSCs 8天,采用流式法检测扩增前后CD34~+CD133~+细胞比例。2.5使用(0-10)μM小檗碱体外扩增CD133~+HSCs 6-10天,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2.6使用(1.25、2.5、5)μM小檗碱与(5、10)μM白藜芦醇联合培养CD133~+HSCs8-10天,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2.7经(5、10)μM小檗碱、10μM白藜芦醇,(5、10)μM小檗碱与10μM白藜芦醇联合培养CD133~+HSCs 6-8天,采用流式法检测扩增前后CD34~+CD133~+细胞比例。2.8经5μM小檗碱+10μM白藜芦醇、5μM小檗碱及10μM白藜芦醇分别培养CD133~+HSCs 6-8天,采用Q-PCR法检测干细胞转录因子NANOG和SOX-2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将人UCB-CD133~+HSCs植入经白消安预处理的NOG小鼠骨髓腔,构建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评估构建效果。1.1一份人UCB-MNCs中CD133~+细胞百分比为40.7±0.11%,磁珠分选出的CD133~+细胞纯度达93.5±2.12%。1.2移植1周后(1 wpt),白消安预处理组中1只小鼠出现毛发皱褶、驼背、活动逐渐减少及全身触诊强度增加等行为学变化,在4 wpt时死亡。生存分析显示,对照组小鼠存活率(100%)略高于白消安预处理组(8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1.3在4 wpt时,在NOG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到CD45~+CD19~+细胞和CD45~+CD3~-细胞。白消安预处理组上述B淋巴细胞分化数量及h-CD45~+与m-CD45~+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4在16 wpt时,检测到人CD3~-、CD19~+、CD3~+、CD4~+和CD8~+细胞。白消安预处理组上述人淋巴细胞分化数量及人CD4~+与人CD8~+细胞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5在16 wpt时,还检测到人CD3~-CD19~-CD14~-HLA-DR~+树突状细胞(DCs)和CD3~-CD19~-CD14~+单核细胞。白消安预处理组DCs和单核细胞分化数量分别是对照组的7倍和3倍。2.以白藜芦醇为阳性对照检测小檗碱对人UCB-CD133~+HSCs体外扩增的影响。2.1与对照组相比,10μM白藜芦醇能促进CD133~+HSCs增殖活性(P<0.05),但对CD133~+细胞比例的维持作用显著低于CD34~+细胞(P<0.0001)。2.2与10μM白藜芦醇组相比,高浓度小檗碱(10~20)μM可显著提高CD133~+细胞比例(P<0.0001),但不能提高细胞增殖活性。2.3与10μM白藜芦醇组相比,小檗碱5μM为最佳扩增浓度(P<0.01),5μM小檗碱+10μM白藜芦醇为最佳联合培养浓度(P<0.01),两组均可在提高CD133~+细胞比例的同时促进细胞增殖。而8天为最佳培养周期。2.4与对照组相比,5μM小檗碱在CD133~+HSCs体外扩增8天时显著增加了NANOG及SOX-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001),5μM小檗碱和10μM白藜芦醇联合用药效果次之(P<0.05),而10μM白藜芦醇仅在培养8天时可促进SOX-2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1.人UCB-CD133~+HSCs可作为建立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良好来源,而白消安预处理联合骨髓内注射的方式有利于促进CD133~+HSCs在NOG小鼠体内的分化。2.小檗碱联合SCF、TPO及FLT-3L细胞因子能作为人UCB-CD133~+HSCs体外扩增的有效试剂组合,其最佳浓度为5μM,扩增最大周期为8天。
其他文献
电致变色材料因其高效可逆、持久的光学属性及调变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制备变色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的电致变色材料对发展新一代的高性能电致变色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多金属氧酸盐(多酸)是一类无机簇合物,以其多样的结构和独特的氧化还原性能在电致变色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经典的多酸通常可以实现无色到蓝色的可逆变化,将染料与多酸复合,可以提高多酸基材料的电致变色性能。本论文采用层接层自组装技术构筑了磷钨酸盐/
天然的大肠杆菌中,葡萄糖主要通过糖酵解途径(Embden-Meyerhof-Parnas Pathway,EMP)进行代谢。但是在丙酮酸到乙酰辅酶A的代谢过程中,会出现1/3的碳损失。为了减少葡萄糖在代谢过程中的损失,增强菌体的产物转化效率,我们构建了 EP-bifido途径。EP-bifido已经在聚羟基脂肪酸酯、甲羟戊酸(MVA)等产物的发酵中经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但由于能量和还原力平衡未达到
论文从原理上调研了移动时窗法、相位差法、频率-波数域法、τ-p变换、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小波变换(WT)、S变换(ST)及广义S变换(GST)、Wigner-Ville分布(WVD)、伪Wigner-Ville分布(PWVD)、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SPWVD)、希尔伯特—黄变换(HHT)提取频散曲线的优缺点。利用ST、GST以及WVD、PWVD、SPWVD方法对物理模拟数据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各种高新产业对所需材料的物理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也是迫在眉睫。拥有独特物理特性的Heusler合金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Heusler合金具有高度有序的结构,而且蕴藏着多种特性和物理效应,例如铁磁性、半金属特性、热电效应、磁电阻效应、超导性、形状记忆效应等。因此,凝聚态物理和功能材料领域都对Heusler合金产生了巨大兴趣,期望获得具有独特应用价
随着产业快速升级所带来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污水重金属离子的处理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排放不当引发水资源危机。铁基非晶合金近些年被发现是一种
本文研究了脂联素对鸡原代肝细胞、成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通过外源添加重组脂联素蛋白和腺病毒过表达的方法,探究了脂联素对鸡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旨在深入了解家禽的脂肪代谢调控机制,为改善家禽生产性能,提高饲料转化率和治疗肥胖等代谢疾病提供新的思路。试验一研究重组脂联素对鸡原代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首先,用棕榈酸(饱和脂肪酸)和油酸(不饱和脂肪酸)预处理,探究重组脂联素梯度添加后对
20世纪以来,我国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沿海和临江地区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建筑和高层楼房拔地而起。滨水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建筑设计荷载重,基底压力大,基坑工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在水位较高的地区进行基坑开挖,若未适当的处理好地下水问题,就会发生如流砂、管涌或突涌等现象,甚至会引发工程事故。所以,基于滨水区这一特殊区域,本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从深基坑降水出发,结
由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是橡胶树上一种重要的病害,在国际上被公认为为害橡胶树的毁灭性病害。目前关于该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生物学、病害流行学、防治技术和毒素蛋白致病机理等方面,并根据该病原菌毒素蛋白可以划分7种不同类型菌株。据报道国内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主要存在Cas2和Cas5两种类型的菌株,但是近几年发现海南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在苗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全世界有超过1000万的PD患者。PD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震颤、僵硬、运动缓慢和步态问题等运动障碍,同时还会
二次可充电有机体系锂-氧电池由于其极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而受到广泛关注,是电动汽车的理想储能装置。然而,锂-氧电池的发展还正处于初期阶段,仍有诸多难题需要解决,其中,锂-氧电池阴极缓慢的动力学过程正是所需要面临的难题之一。这一问题涉及到两个基本反应,即氧还原反应与氧析出反应,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对这两个反应的反应机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分别对锂-氧电池的氧还原过程和氧析出过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