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改良的切口换药方法,探讨其在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其对切口感染发生率,患者舒适度等方面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气管切开的神经重症患者的临床观察、分析总结气管切开的护理经验,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结合慢性伤口的愈合理论以及伤口治疗护理方法制定改良的气管切开患者切口的换药方法。将改良的气管切开切口换药方法,与传统换药方法进行临床效果观察及比较。研究中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行气管切开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的9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试验组患者实施改良的气管切开切口换药方法,选择同科室2015年1月-2015年8月行气管切开并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气管切开切口换药方法。收集入组患者资料记录在《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中。分别在患者气管切开后第1天(24小时后)、第7天、第14天观察记录患者以下内容:气管切口局部观察指标:0度、Ⅰ度、Ⅱ度、Ⅲ度;气管切开切口感染发生率;患者舒适度评价指标:切口皮肤清洁度、切口皮肤干燥度、切口疼痛性、切口再损伤性、切口皮肤致敏性;成本费用评价指标:日均换药频次、日均换药时间、日均换药费III用。将所有研究数据录入Excel软件,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根据研究目的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施改良切口换药方法的试验组于气管切开后第7天、第14天切口局部观察指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气管切开后第7天切口局部观察指标比较:对照组90例患者,切口局部观察指标分布情况为0度19例(21.1%)、Ⅰ度28例(31.1%)、Ⅱ度34例(37.8%)、Ⅲ度9例(10%);试验组90例患者,切口局部观察指标分布情况为0度51例(56.7%)、Ⅰ度33例(36.7%)、Ⅱ度6例(6.6%)、Ⅲ度0例(0%)。试验组切口局部观察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01)(2)气管切开后第14天切口局部观察指标比较:对照组90例患者,切口局部观察指标分布情况为:0度30例(33.3%)、Ⅰ度27例(30%)、Ⅱ度26例(28.9%)、Ⅲ度7例(7.8%);试验组90例患者,切口局部观察指标分布情况为0度56例(62.2%)、Ⅰ度31例(34.4%)、Ⅱ度3例(3.3%)、Ⅲ度0例(0%)。试验组切口局部观察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01)2.实施改良切口换药方法的试验组于气管切开后第7天、第14天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气管切开后第7天对照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8.9%,试验组切口IV感染发生率为4.4%。(P=0.003)(2)气管切开后第14天对照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4%,试验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2%。(P=0.002)3.实施改良切口换药方法的试验组于气管切开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患者舒适度评价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气管切开后第1天对照组舒适度评分为10.90±2.01,试验组舒适度评分为13.75±2.11。(P<0.001)(2)气管切开后第7天对照组舒适度评分为12.06±1.81,试验组舒适度评分为16.28±1.89。(P<0.001)(3)气管切开后第14天对照组舒适度评分为14.46±1.54,试验组舒适度评分为17.77±1.52。(P<0.001)4.实施改良切口换药方法的试验组于观察期间内每位患者日均换药频次、日均换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日均换药成本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对照组每位患者日均换药频次(中位数)为3,试验组日均换药频次(中位数)为2。(P<0.001)(2)对照组每位患者日均换药时间为12.72±1.44分钟,试验组日均换药时间为10.84±0.89分钟。(P<0.001)(3)对照组每位患者日均换药成本为17.00±1.06元,试验组日均换药成本为23.83±1.01元。(P<0.001)结论:改良切口换药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较好,可降低气管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质量,并改善气管切开患者的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