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脑皮层的发育经历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极化,有丝分裂后神经元的正常迁移和准确定位,新生神经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和定位,对大脑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在脑发育过程中出现紊乱,会导致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等一系列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因此,研究大脑发育的生理过程和相关机制,对于我们在临床上解决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是一类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脑皮层的发育经历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极化,有丝分裂后神经元的正常迁移和准确定位,新生神经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和定位,对大脑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在脑发育过程中出现紊乱,会导致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等一系列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因此,研究大脑发育的生理过程和相关机制,对于我们在临床上解决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是一类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的类固醇激素。临床上,糖皮质激素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s,GRs)结合发挥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新的证据也表明,不适当的GC和GR水平损害大脑发育,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胎儿时期,母体受各种不良环境应激,可以导致胎儿体内的GC水平升高,而过量,过早的GC暴露能够改变脑内某些关键基因的表达,增加其成年后罹患抑郁症,焦虑等精神系统疾病的风险。例如,母亲压力引起的GC升高改变了胎儿的大脑结构,导致成年期注意力和学习障碍,产前GC暴露会降低皮质的沟回指数,并导致婴儿的皮质表面积减小。此外,GR表达降低与精神分裂症有关,对小鼠模型的研究也证实,GR的异常表达显著影响神经发生、突触可塑性和行为反应。然而,GC/GR信号在早期脑发育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中,我们发现稳定的GR表达水平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在胚胎期的子宫内电穿孔实验证明GR基因敲减和过度表达都严重损害了神经元的迁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GR基因敲减导致了神经元的多极-双极转换,损害了神经元的正常迁移和最终定位,而GR过表达则主要阻断了迁移神经元引导突起的发育,从而影响神经元的瞬时迁移。为了阐明其内在机制,我们筛选了下游分子的蛋白质水平,并确定小G蛋白超家族的亚家族成员A(Subfamily member A of the small G protein superfamily,Rho A)是被GR负调控的因子。Rho A蛋白水平的恢复部分挽救了GR基因敲减和GR过度表达神经元的迁移缺陷,提示Rho A在GR介导的神经元迁移中起主要作用。这些数据表明,适当水平的GC/GR信号对神经元迁移的精确控制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苔藓植物门(Division Bryophyta)包括苔纲(Hepaticae)、藓纲(Music)、角苔纲(Anthocerotae),苔藓植物作为高等植物中的低等类群,物种数量仅次于被子植物。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Brid.)R.H.Zander),隶属于藓纲(Musci),丛藓科(Pottiaceae),对齿藓属(Didymodon Hedw.)。植物体疏丛生,茎
飞行肌降解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在“具备飞行能力”的昆虫种类中广泛存在。飞行肌降解是昆虫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存适应,可有效保存利用体内有限的物质与能量,长期以来,这种发育现象始终是国内外学者的热点研究问题,探究飞行肌降解的分子机理是诠释昆虫生长发育的理论基础。目前,关于该现象在稻水象甲、麦长管蚜等鞘翅目、半翅目昆虫中已有少量研究,但在直翅目中尚无定论,尤其是蟋蟀科昆虫中相关分子机理研究较少。家
温度感知对动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温度受体基因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动物在对不同栖息环境和核心体温的适应过程中,其温度受体基因可能会发生相应的适应性进化。本研究以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类群中温度受体基因的适应性进化。首先通过皮肤转录组测序获得四种鸟类(灰喜鹊、大山雀、非洲鸵鸟和鸸鹋)温度受体基因的编码区序列,然后结合已发表的256种物种序列,使用PAML软件中的支模型和支位点模型对不同
年龄因素常被用于解释鸟类生活史不同阶段的繁殖差异,然而,小型鸟类寿命短且易受扩散等因素影响,标记跟踪困难,导致与年龄相关的研究较少。研究组前期利用环志对白眉姬鹟成鸟和雏鸟进行了多年持续标记跟踪,发现其具有栖息地忠实性,且同一标记个体多次被重捕。2019-2020年3-7月,以左家自然保护区内的白眉姬鹟为研究对象,结合组内前期数据,以重捕次数作为其相对年龄,将其划分为1龄、2龄和2龄以上三个年龄组,
天山鸢尾(Iris loczyi Kanitz),隶属于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 L.),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亚等地区的草甸、草原、沙漠砾石地。天山鸢尾对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冰川运动影响的恶劣气候环境下得以幸存,是研究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地理模式的好材料。进一步探究第四纪气候波动对青藏高原现今植物分布格局和种群进化历史的影响,为青藏高原的
翅型分化是昆虫对生存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机制,在昆虫中普遍存在,主要包括“天生型翅二型”和“落翅型翅二型”两种。目前有关翅型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天生型翅二型”昆虫,而关于由落翅造成“翅二型”现象的昆虫研究相对较少,不同环境条件对昆虫落翅规律的影响尚不清楚。昆虫的翅型分化是其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生存应对策略,探究影响昆虫翅型分化的环境因素对理解昆虫适应性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落翅型翅二型”家蟋
领域是维持动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资源,导致种内和种间领域竞争频繁发生。领域信号能够减小身体冲突,降低领域防御的成本,其中声信号是最为常见的领域信号。在动物界,通过社会叫声识别入侵者和邻居十分普遍。在青蛙、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中,接收者能够根据听到的叫声判断领域内邻居、领域外邻居和陌生个体,并随之调整行为反应。然而,关于领域叫声的种间识别与响应研究主要集中于青蛙、鱼类、鸟类和灵长类动物。蝙蝠作为高度群
木聚糖酶在木聚糖类化合物的转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但目前发现的木聚糖酶以中性酶居多,很难适应造纸、饲料等行业高pH的反应条件。利用蛋白质工程手段对木聚糖酶进行改造和修饰被认为是获得碱性酶源的有效方式,而其前提是要了解碱性木聚糖酶的耐碱机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实验室前期研究的来源于嗜碱细菌Cellulomonas bogoriensis的碱性木聚糖酶Xyn466为研究对
类固醇激素是一类内分泌干扰物,其在极低的水平就能导致生物体的性别比例失调、生殖能力下降和引起癌症等一些不利影响,因此环境中类固醇激素污染问题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利用微生物降解类固醇激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类固醇激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别、降解条件的优化、降解动力学等的研究,但传统的类固醇转化细菌生长速度较缓慢、培养环境要求高,不利于工业大规模培养,因而限制了其环境修复的应用